国际刊号:ISSN 1672-8122 

国内刊号:CN 61-1430/G

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 周来光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详细内容

周来光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要: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环境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对受众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是各种媒介应用的主力军,面对不断更新的媒介环境,大学生群体亟需强有力的媒介素养教育。基于此,本文梳理了媒介素养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在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各种智能终端和科学技术相互融合,促进了传媒业的变革。移动终端为人们接收各类信息带来了便利,海量信息充盈于人们的生活中,呈现出万物皆媒、人机合一的状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介和铺天盖地的信息,人们很容易被其吸引、甚至沉迷其中,而作为多元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以手机为例,部分大学生合理享用手机带来的便利,但也有部分学生因此沉迷,荒废学业。究其原因,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期,对新现象、新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很容易受到各类新兴媒介的影响。与此同时,媒介竞争的加剧导致媒介信息娱乐化、媚俗化倾向日趋严重,部分大学生在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前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被带偏,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真正认识媒介、选择媒介,通过对媒介信息进行科学解读,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一、媒介素养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

媒介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F.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于1933年共同提出的。媒介素养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在8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四次研究范式的转移。

第一代范式主要以英国学者F.R.利维斯的精英文化价值观为代表,认为受众应该批判地看待当时的流行文化以及对受众的低水平满足,防止受到当时以电影、广播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不良信息的侵害。第二代范式以威廉斯的历史主义文化观为代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认为人们需要提升对媒介信息的分辨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在于如何帮助受众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分辨能力。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进入学校教育体系,由此出现了第三代范式,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受众批判性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并能把由媒介建构的“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区分开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传播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由此形成了第四代范式,希望由对媒介的批判性解读转化为一种媒介行动力,通过对公民的“赋权”来形成理性而健康的媒介社区,这一范式的理念是通过理性对话来监督和影响媒体的,并注重培养受众自身选择和评价媒体以及参与其内容制作的自主能力。

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始于1997年,学者卜卫在《现代传播》上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逐渐被学界重视,但是,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小范围探索实践的阶段。一些有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比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较早开设了可供全校学生选修的媒介素养课程,还有很多高校并未开设相关课程。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信息发布有严格的审核机制和“把关人”,因此,并未充分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而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大众传播“把关人理论”指出,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把关人主要由专业的新闻机构充当,只有符合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广大受众只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随着互联网及其它新传播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新兴媒体开始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融合,伴随着媒介生态的发展变迁,人们认知世界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媒体传受双方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受众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这对受众的媒介素养带来了很大的考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辨的能力,因此,在接收和使用信息时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代传播技术背景下的信息茧房化

“信息茧房”指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习惯性地受到自身兴趣影响,只取所好,从而把自己禁锢于“茧房”中的现象。这一概念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以下简称“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

桑斯坦在文中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和受众兴趣的有限性,受众只会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或关心的领域,而忽略其它领域,长此以往,就会被禁锢于“茧房”中。根据信息选择性接触原理,人们在受到多种信息刺激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和兴趣更为接近的媒介和内容,并且会自动过滤与自身倾向相左的媒介和观点。因此,在信息获取阶段,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会使受众渐渐成为信息偏食者,呈现出信息孤岛效应。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进一步强化了“信息茧房”现象,各类新媒体纷纷创建“信息舒适区”,让受众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比如,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就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技术,通过对用户的上网行为进行分析、勾勒,以精确的个性化内容推荐获得了大量忠实用户,但是,这种同质化信息的大量推送,导致用户“屏蔽”了外界的其它信息。桑斯坦认为,“信息茧房”所产生的后果是:如果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所喜欢的信息中,整个社会若也是如此,那么,这种思想的偏狭就会带来各种偏见和误解,导致社会群体的分裂。这是因为,受众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海量信息面前,受众必须做出取舍。如果每个人都沉浸在“信息舒适区”,那么,这个世界便只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而不是它原本的样子。

信息的精准推送容易让大学生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无形中忽视了其它领域知识的学习和涉猎,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长期的信息茧房化也使大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惰性,他们认为世界就是媒体所呈现的单一状态,而这种认知的缺失弱化了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容易受到网络中极化观点的影响。

(二)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泛娱乐化”

“泛娱乐化”是指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其内核,制造一些内容浅薄空洞的信息,并通过戏剧化的表演,经由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媒体进行传播,以达到刺激人们产生快感的一种文化现象。娱乐是媒介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功能,但是,媒体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媒介易得性以及资本的介入使得这种娱乐功能发展到极致,甚至有种全民狂欢的味道。打开电视,各类娱乐节目让人目不暇接;翻开报纸,夸张的描写、由不健全的价值观引起的事件随处可见;网络中,各类恶搞视频短片屡见不鲜。有学者指出,媒介泛娱乐化所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降低受众的文化品位”,二是“减弱受众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弱化媒介的社会职责”。

大学生群体大多利用手机、电脑等现代媒介进行休闲娱乐,只有少数学生会将其作为学习工具。大学生网络异化问题调查显示,在上网时间上,28.27%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6个小时以上,57%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6小时,只有14.73%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在2小时以内;在网络活动内容上,59.63%的大学生上网主要是打游戏、看视频等或浏览信息,14.84%的大学生上网主要是交友聊天,只有14.01%的大学生上网主要是学习。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期,更易受泛娱乐化倾向的影响。近几年,部分大学生过度沉迷线上游戏,甚至受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产生了炫耀式、超前式消费的行为,同时这种泛娱乐化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缺失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在下降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价值事物的肯定性体验和认识,是对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审美取向、道德伦理、思维方式、行为或风俗习惯等的认可和接纳,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文化认同是族群乃至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认同不仅成为了维系民族和国家认同的重要纽带,也成为了国家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主流文化是指受到社会倡导,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它因受到主流阶层的提倡,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能够在诸多文化中起到主导地位,并且能够统合其它各种亚文化形态。当下,我国的主流文化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体现出一定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主流文化体现出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精神、意识形态的承载者,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精神纽带。主流文化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剂。但是,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信息易得性,使得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界限逐渐消融,原本依靠传统大众媒介传播主流价值观、实现主流文化全民认同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与此同时,大量的国外文化产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入我国,使得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这些影视作品、动漫、电子游戏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对主流文化培养下的大学生原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此外,国内各媒体平台的选秀节目、各大短视频APP上传的自拍和模仿秀、吃播的美食打卡、网红的直播“带货”等都呈现出一种全民狂欢的状态,大学生更是乐在其中,部分大学生甚至“不择手段”成为“主播”“网红”,通过恶搞、追寻新奇等方式来博取点击率。但是,这种全民狂欢现象的背后,呈现出的是一种精神荒芜的理想信念,降低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

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突飞猛进,各种媒介应用层出不穷,海量信息通过互联网无差别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新闻资讯、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网红直播等信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有趣。但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往往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科学的思辨能力,很容易沉溺其中,迷失自我。因此,如何筛选有用的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在新媒体时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应树立批判性思维,增强网络主体意识

“批判性思维”一词由英文Criticalthinking翻译而来,最早来自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教导,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批判性思维不是说要批判谁,或推翻谁的理论,它指的是在人格平等状态下,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做谨慎、多角度地思考和理解,和《中庸》所言“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是一个道理。批判性思维能够有效助力个人理性思考,能够帮助人们树立理性分析的意识,优化看待问题的方式,提高对信息的辨别、分析和提取能力,让人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信息辅助自身决策。

然而,部分大学生缺失这种批判性思维,他们在享受网络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异化为网络的奴隶。“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使用的一个概念,意指人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控制和支配。反观当下,媒介信息与媒介产品充斥于现代人的精神和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失去了批判精神与超越维度,甚至习惯于浮华的表层娱乐,不再追问深层意义。在此层面,媒介营造的虚拟环境成为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新的异化力量。大学生是网络异化行为的易感人群,网络异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维度:一是主体自身的理性思维被控制,缺少批判精神。很多大学生手机成瘾,过度依赖网络,远离现实生活、思维意识混乱、自我意识弱化、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二是对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在网络世界里,各种思潮泛滥,泛娱乐化盛行,大学生如果不具备理性批判思维很容易受到误导。

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批判性思维,即实践性的批判能力和具有批判性的实际操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不仅包括接收和选择媒介产品的能力、用独立的批判性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还包括对媒介机构生产活动的了解,以及对社会历史语境下的整个媒介传播活动的认知。也就是说,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媒介,才能有掌控媒介影响的能力。此外,学校也有责任和义务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批判精神。“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巴黎,1998年10月5—9日)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一条便是“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

(二)高等院校应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

养教育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以专业来划分,且多将媒介素养教育归类到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内。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媒介素养教育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行为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让他们真正具备认识媒介和选择媒介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可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公共课,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当中,通过相应课程来介绍媒介的基本知识,培养大学生解读和评估媒介信息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形成媒介批判意识和人文价值观。其次,通过统合各种媒体体系搭建媒介素养教育平台。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媒体资源,比如广播、数字报纸、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熟悉媒体的制作和传播流程;另一方面,可以和传媒机构、网络企业合作搭建校外媒介素养实践基地,做到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最后,高校应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来争取舆论主导权,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媒介活动,营造浓厚的媒介教育氛围,比如举办记者节、摄影大赛或请知名记者开讲座等,以此启迪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

(三)社会层面应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

信息环境仅靠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还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因此,需要全社会提供合力,共同促进。首先,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政府必须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综合治理。我国于202031日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强调要进行网络内容的供给侧改革,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其次,网络空间的各类信息把关人(比如网络记者、编辑和舆论领袖等)应强化把关意识,重视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认清网络与现实的区别,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避免产生网络异化行为。总而言之,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形成一个绿色清朗的网络环境,帮助大学生实现网络空间的全面自由发展。

四、结 

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知晓媒介的本质,认识到不同的信息会对人的观点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不良影响的抵御能力。在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高校教育和社会各种合力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小时服务热线:029-81298560 029-81298610
更多

陕西今传媒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  今传媒

http://www.masscm.com

COPYRIGTT  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