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文华|农业高校传媒专业涉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农业高校传媒专业涉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郑文华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摘 要:为解决优质涉农传播人才匮乏的现状,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的号召,华南农业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立足学校农业高校背景,以培养涉农传播人才为目标,通过搭建涉农传播课程体系、营造学农爱农的学习环境、打造“传媒专家+农村问题专家”的教师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手段,对优秀涉农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涉农传播;人才培养;探索 一、引 言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传播成为 传播学界和业界关注、研究的重点领域。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自媒体的兴起,虽然促进了农业传播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农业传 播队伍落后”就是影响我国农业传播的主要问题之一,拥有农科知识背景,熟悉农村工作,兼具现代传播技能的复合型涉农传播人才更是稀缺资源,因此,亟须加快此类涉农传播人才的培养。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农业类高校纷纷设立了新闻传媒专业,但是,这些农业大学的传媒专业大多定位于传统媒体人才的培养,并没有结合“农业院校”特色进行涉农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农业传播的实践。2019年,我国全面推行“新文科”建设,强调要根据国家需要,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主张打破专业壁垒,培养集创新性、交融性、特色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型文科人才。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农业类高校应如何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富有“农业”特色的传媒专业,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涉农传播人才,解决涉农传播人才缺失的现状?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此进行了探索。 二、明确“特色传媒专业”办学思路,制订涉农传播人才培养计划 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立于2006年,目前在广东省内同专业高考录取分数线排名榜上位列第一。和多数农业类高校的传媒专业一样,专业成立初期主要走传统媒体人才培养的道路。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竞争的加剧,学校逐渐意识到建设特色传媒专业的重要性,因此,2020年在国家“新文科”建设思路的指引下,进一步明确了办农业类高校特色传媒专业的专业发展思路,确立了培养“立足农业高校和艺术学院特色,培养掌握一定的农业传播知识和理论,适应涉农媒体和涉农单位音视频生产与传播工作的全媒体复合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培育、实践训练等多环节进行了涉农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三、搭建涉农传播课程体系,将农业传播知识渗透在日常教学中,营造学农、爱农、服务农村的学习环境 “新文科”建设的目的在于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野、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培养涉农传播人才,需要在学科建设中将传媒学科和农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为传媒专业的学生提供农业知识学习的机会,提升他们对农业、农村以及涉农传播的兴趣。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在特定情境中个体积极参与建构的社会过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空间、教学活动安排、师资、师生关系等教学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其中,“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环节上,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造了独具“华农”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特色。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不仅为学生专门开设了《涉农传播理论与实务》专业选修课,还为学生开设了大量的农林类基础知识公共选修课,供他们自由选择;大二开设了为期一周的《农事训练》必修课,学生可以进入田间地头,学习和实践林业、农业、畜牧业相关知识,培养对农业知识的兴趣;大三开设了《联合创作》实践课,教师带领学生到安徽黟县宏村,深入农村当地生活,实地体验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文化名村建设,并通过拍摄制作纪录片和艺术片的形式进行专业实践练习。通过以上课程,让涉农传播理论和农业知识走进了课堂,成为学生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搭建农业知识和涉农传播课程体系外,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农业传播中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在布置作业时,应适当选择和农村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农业传播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多种渠道的“耳濡目染”和亲身实践,拓宽学习渠道,创新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比如,可以在“导师制”机制下,鼓励 学生参与对农传播科研项目和科技视频的创作,并跟随导师走进农村和乡镇企业,开展科技助农工作;参加各类农业农村视频和摄影类专业竞赛;申报和涉农传播相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到农业类传媒单位实习。通过让学生多渠道、多方式地接触农村和涉农传播,营造浓厚的农业传播学术氛围,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结构,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对农业传播的热情。 四、利用农业类高校的优势学科背景,加强专业间的互助合作,打造“传媒专家 + 农村问题专家”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大学教学环境中的“硬环境要素”,优质的师资力量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建设农业高校特色传媒专业,培养优秀的涉农传播人才需要一支同样具有“农业”特色、熟悉农村工作和农业传播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华南农业大学和艺术学院立足于农业学科背景,通过组建“跨学科”建设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为传媒专业的教师提供了与其他农 业学科专家合作的机会,通过农业学科和传媒专业之间的互助合作,提升了教师的农业传播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技能,打造出一支融“传媒专家”和“农村问题 专家”于一身,富有“华农特色”的教师队伍。 首先,在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艺术学院“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的领导下,传媒系成立了“乡村振兴”科研团队,将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和乡村振兴结合,与其他农业学科的相关学者进行深入合作,对农业传播领域的理论进行了研究。比如, 传媒系的教师承担了教育部项目 《失地农民媒介认知 与功效研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重大科技成果科普化》等多项农业传播类科研项目的研究,主持或参与拍摄了《乡村振兴 系列视频》 《科学防控禽流感》 《多彩水果型番茄系列新品种》等多部农业科技类视频,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乡镇合作和校企合作,深入农村基层,进行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传播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比如,多名教师加入学校“驻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与农业、林业、畜牧业专家们一起深入乡镇进行调研,对基层乡村农产品营销推广、旅游信息传播、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言献策;加入公益性农村助学机构,利用假期带领学生进行助教、助学,将贫困乡村学校的教育现状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利用专业知识服务基层乡村教育。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提高学 生涉农传播的技能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将新闻传播学与艺术学融为一体的专业,较为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与新文科”建设的技术人文性、强调“学以致用”的思路一致,为此,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 (一)搭建科学规范的实践课程体系,培养涉农传播人才的应用技能 科学规范实践课程体系的搭建,有助于明确实践目标,指导校内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操作。经过全国各地高校同专业的调研和校内外专家的讨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搭建起了“实践课程 +实验学时 +专业采风 + 毕业实习”多元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课学分占总学分的23%,除了《电视技术基础》《非线性编辑》《场景速写》等基本技能型实践课外,还开设了《新闻采编》《纪录片创作》 《剧情片创作》《联合制作》等实践课程,分门别类对学生进行了专项创作训练。在专业课和选修课学时的设计中,加大了实验学时的比重,在近1/2的专业课中,实验学时占课程总学时 1/3-1/2。为期两周的《联合创作》课程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考察和采风,并进行创作实践。毕业实习则采取“集中+分散”的形式,组织学生到媒体单位,尤其是涉农媒体单位进行实践。这种“校内+校外”多元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涉农传播人才的应用技能。 (二)加强与各类涉农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拓宽涉农传播实习渠道 目前,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广东省多家电视台、报社、影视制作机构、广告公司建立了联系,这些单位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基地或实习单位,其中,不乏有专业的农业传播类媒体,比如《南方农村报》。 (三)拓展第二课堂,通过各类专业竞赛和创新活动“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和农民生活 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动手机会,学生通过活动可以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以赛代练、以赛促学的目的。除了一些全国性的大型专业类竞赛外,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和地方农业农村传播相关的竞赛,比如,通过广东省乡村“微视频大赛”“乡村短视频大赛”“农业农村短视频大赛”等,引导学生用专业特长记录、传播农村和农民生活。在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导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和涉农传播相关的项目,鼓励学生发挥农业类高校传媒学科的优势,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农村问题、服务乡村建设。 (四)打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矩阵型新媒体涉农传播实践平台 为了锻炼“微时代”学生的实践技能,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传媒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微信、抖音、B站平台,并由学生自主管理, 以此加大传媒宣传力度。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将优秀课程作业和作品在平台进行传播,并利用课堂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乡村文化的传播和农产品的营销推广。 高校在涉农传播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类高校加入到培养涉农传播人才的队伍中,涉农传播人才缺乏的现象有望缓解。 因此,农业类传媒机构也应主动加强同农业高校传媒专业的合作与共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人才的应用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