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 淋 蔡海怡|基于叙事性思维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蔡 淋1 蔡海怡2 1.陕西历史博物馆2.渭南师范学院 摘 要:音频故事作为儿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符合儿童叙事性思维的特点,可以全面提升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式”“融入式”地传承。本文基于儿童叙事性思维视角,阐释了叙事对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探讨了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以《唐美丽讲故事》系列音频故事为例,分析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让儿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德修养。 关键词:儿童教育;叙事性思维;音频故事 育人的根本在立德,从儿童抓起,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也就是说,要用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来进行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而具体采取哪种措施更有效,则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儿童叙事性思维 叙事本意是指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为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叙事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他指出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例证性思维,一种是叙事性思维。例证性思维又叫命题思维,是运用数学、哲学、逻辑学等科学方式进行思维的一种方式。叙事性思维主要依赖于情境经验,是关于人类发展、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想象力,要能够理解人的意图,对特定时间和空间具有洞察力。儿童时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叙事性思维,以情感为导向。儿童更容易接受他们能够理解的具有情境的、形象的认知对象,并常常把外部的世界当成是有生命、有联系、有故事的世界。他们的计划,他们的记忆,甚至他们的爱和恨,都是以故事情节为导向的。在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个别性、具体性、形象性、情境性以及直接体验永远优于间接性、抽象性和一般性。叙事性思维在儿童心理生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因此,在儿童教育阶段,运用叙事性思维方式,以更加贴近儿童、更契合儿童生活经验的方式,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才能吸引儿童主动建构相关知识体系。 二、叙事对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儿童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听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奇、神话、寓言、戏曲的教化作用,也多是通过故事传承下来的。这些故事浓缩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能够让人们增强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向儿童讲述这些故事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还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美国学者理斯曼在其著作《孤独的人群》中提出了故事引导的概念,这种引导方式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之间通过讲家史、神话、传说或唱歌等形式,向孩子传播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儿童的社会化、道德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叙事的方式实现的。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中,叙事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促进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实现 叙事和儿童叙事思维的特点都具有情境性。情境性包括“情”和“境”两个方面,叙事就是通过叙述,把一个事件放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中,从而产生情境性。儿童往往在听到一件事时会通过想象,把自己置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获得某种经验。儿童的这种思维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更多地依靠讲述寓言、神话、童话等方式,而非抽象的推理和 “纯粹理性”的道德灌输。因此,叙事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中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二)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神经生物学家卡尔文曾说: “我们超前计划的能力就是从儿时的讲述发展而来的,这是做出道德上选择(道德认知)的重要基础:我们想象一个动作过程,想象它对别人的影响而决定做还是不做。” 在叙事过程中,生动形象的、高度情景化的讲述方式可以让儿童通过想象,获得真实的感悟,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逐渐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从而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促进儿童的记忆方式由机械识记 转化为意义识记叙事是按照一定的联系讲述一件事情,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根据特定的线索去思考,并将故事在他们的记忆库中转化、存储为大量的脚本或图式。在此过程中,通过互动和情感交流,能够帮助儿童充分理解故事内涵,有效提高记忆效果,从而促进儿童将记忆方式转化为意义识记。对儿童来说,相较于机械识记,意义识记的保持时间更长。 因此,让儿童通过听绘声绘色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能够帮助儿童将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铭记于心,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三、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培养儿童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精神食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说:“少成则若性也,习惯成自然也。”意思就是,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牢固。所以,儿童时期接触和感知到的习俗、习惯会浸润到儿童的内心,逐渐成 为他们认知与思考的习惯,外化成行为和思考的模式。儿童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至关重要的教育期,更关乎未来中华文明能否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儿童理解仁、义、礼、智、信等一系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各种受益终身的良好性格。所以,儿童时期的教育无 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贯穿其中,这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基于儿童叙事性思维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 基于儿童叙事性思维的特征以及叙事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加之近年来自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借助新媒体技术与产品来满足自己教育孩子的需求。201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了“唐美丽讲 故事”栏目,推出了系列原创儿童有声读物。该教育 项目以促进儿童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叙事手段重构相关文物信息和历史知识,以碎片化、沉浸式、场景化的方式呈现丰富的故事内容,使得文物“活”了起来。 (一)建立用户画像,明确目标群体 “唐美丽讲故事”将受众定位于3-8岁的低龄儿童,在策划前,项目组通过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为这一群体建立了用户画像,并深度挖掘了用户需求。一方面,喜欢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能够快速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提升他们的情感体验,而3-8岁的儿童缺乏书本阅读能力,并且为保护视力,家长往往会选择音频 类教育项目;另一方面,当前“80、90”后父母更注重全方位教育培养子女,但是,由于工作较忙、缺乏教育经验等原因,难以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教育陪伴。因此,陕西历史博物馆研发了“唐美丽讲故事”系列儿童音频故事教育产品,它不仅可以让儿童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还可以解决低龄儿童无法自己阅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父母无法陪伴孩子阅读或走进博物馆的困境。 (二)构建叙事形象,提升个性化体验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在成长初期认为万物皆有生命,因此,具有鲜明个性的拟人化IP形象对儿童有特殊的吸引力,容易对儿童产生引导作用。构建符合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的IP形象,可以让儿童感受到陪伴与帮助。所以,陕西历史博物馆将故事讲述人设定为一个从唐朝穿越而来,并且爱好广泛的小姐姐“唐美丽”,在故事情节中还为“她”设计了“周之礼”“汉英俊”“秦威武”三个好朋友,“她”模仿儿童日常生活,以儿童的亲身经历讲述在博物馆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将文物和历史文化知识贯穿到生活场景中,不仅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还可以有效帮助儿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专业叙事主体,增强故事童趣 “唐美丽讲故事”的叙事主体均为专业讲解员,他们的专业素养与语音发音的准确性、规范性对儿童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因此,创作团队的成员不仅要掌握必备的语音知识,注意语言规范,还要拥有悦耳动听的音色,能够让儿童感受到亲切感,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儿童故事的叙述是文本内容口语化的过程,因此,讲解员的故事讲述还具有童趣性。首先,不仅做到了语体的口语化,多用简单的句式结构和生活化的语言来讲故事,还将儿童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与他们对话、交流,将历史文化讲得通俗易懂。其次,语音、语调口语化。讲解员在讲故事时,模仿儿童的说话特点,准确把握语言风格;语言节奏轻松活泼,语气稍微夸张;语速节奏把握得当,故事语言也富于变化,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 (四)丰富文物故事,激活传统文化教育 “唐美丽讲故事”多以文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因此,为保证知识准确性,创作团队在创作故事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创作团队还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融入时代化语言和儿童感兴趣的内容,使得故事更加符合儿童需求;其次,通过形象叙述文物或传统文化,使难以理解的知识更加具象;最后,在故事中传递勇敢、勤劳、正直、善良等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一个个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富有趣味性的主题故事,并将中华优秀品德贯穿其中,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儿童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塑造品格,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 语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根据儿童叙事性思维的特点创新教育手段。音频故事作为儿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全面提升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启蒙儿童的艺术感知能力。并且,能够为传统文化教育增添活力,有助于实现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式”“融入式”地传承。这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探索,不仅用适合儿童的方式激活了传统文化教育,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了引导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