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 1672-8122 

国内刊号:CN 61-1430/G

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 李 剑|融合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升级策略
详细内容

李 剑|融合出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升级策略

李 剑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编辑部

摘 要:本文从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背景出发,通过分析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升级的必要性,深入探讨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升级的目标与策略,提出作为知识服务主体的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应为读者、作者和学术交流服务,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保证优质内容的传播,利用数字技术拓展知识传播范围和服务对象,旨在提高科技期刊的服务能力,助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努力。

关键词:融合出版;科技期刊;知识服务

一、引 言

我国科技期刊如今正逐步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其中,知识服务升级是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性工作之一,也是期刊信息资源管理、开发与利用的重要途径。科技期刊是学术出版的组织者,也是知识服务的主体之一。当前,由于资金不足、数字运营人才缺乏等原因,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还存在数字化出版程度低、出版形式单一等问题,影响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的进程。基于此,本文结合科技期刊的出版现状,探讨了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升级策略,旨在为提高科技期刊知识服务效能,推进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升级的必要性

(一)是落实科技强国战略的需要

对科技期刊而言,知识服务应着眼于国家科技强国发展战略,满足读者获取信息和学术交流的需求,彰显期刊人的使命担当。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指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对推动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平台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加快推进落实过程中,可以重点加强在中医药、生命科学、量子通信、纳米技术、化学、物理、材料等有明显领先优势领域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建设力度,逐步改变我国在国际学术交流体系中话语权与主导权缺失的现状。科技期刊编辑身处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中,在工作实践上应以读者和作者为中心,将期刊办成广大学者的学术交流平台、科技创新的支撑平台、引领科技和文化共同体发展的智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落实提供支撑。

(二)是补齐自身发展短板的需要

传统出版时代,知识服务在内容上以提供印刷出版服务为主;在形式上以单向、静态化的纸质出版为主。国家“十四五”规划将数字出版作为需要“壮大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出版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在融合出版背景下,借助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得以进一步融合发展,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形态更加多元化,贯穿于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知识服务内容也更加丰富。科技期刊在这一融合发展过程中不仅是知识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受益者。我国2020-2021年度数字出版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呈持续增长态势,超过了万亿元,达 11781.67亿元,比2019年增加了19.23%;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24.53亿元,呈增长态势。对期刊而言,尽管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知识服务的市场盈利能力仍比较薄弱,数字化战略的实施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移动优先出版不充分,内容资源及表现形式单一;服务平台单一,多元主体协同欠缺;利用深度不足,缺乏深层次挖掘和再利用等,难以满 足阅读和学术研究的需求,知识服务升级势在必行。

三、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升级的目标与策略

(一)升级目标

融合出版背景下,知识服务的方式与内容包括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科研数据服务、科研辅助工具服务及数字技术支持、开放获取及预印本服务、科研写作与出版服务、科研成果的传播服务、科研学术交流服务等。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升级的目标是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更加专业化、差异化,更具有科学性、深入性以及技术含量的服务,打造高效便捷的知识服务流 程(从前期选题调研、组稿,到编辑加工,再到后期的出版发行、传播),促进良好知识服务生态的形成。

(二)升级策略

1.优质内容的传播是知识服务的关键

优质内容的传播是知识服务的关键所在。纸质期刊的发行数量虽然已经大幅下降,但是在学术质量、编校质量、阅读体验等方面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应进一步挖掘纸质期刊的潜力,保证优质内容的传播,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协调发展。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涌入以及个人短视频的井喷式发展,使得信息纷繁复杂,低质内容掺杂其中。科技期刊在利用流量变现的同时,更要坚守底线,去伪存真,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价值引导的核心功能,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内容建设上,要坚持专家办刊理念,发挥编委的学术影响力,推动科技期刊的专业化发展。科技期刊可以由编委担任执行主编,负责重点专题的组稿、审稿,并撰写述评对专题文章进行介绍,以此吸引更多高水平作者的加入,提高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此外,科技期刊还可以利用在专业领域特有的资源展现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实现专业化和特色化共同发展。比如,《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利用在中西医结合影像学领域的资源优势,与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密切合作,打造了“继续教育园地”“中西医结合研究”“针灸影像学”等特色栏目,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品牌特色。

2.5G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要成为知识服务的支撑

数字出版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使得学术内容的呈现方法多样化、学术交流的参与形式便捷化,也使得学术价值的多维挖掘更具广度。大数据分析平台为期刊出版、运营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5G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信息的网络传播效率,使得音频、短视频在网站的嵌入有了技术支持。因此,科技期刊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

大型出版集团在资金、人才以及技术方面的优势,使得他们在内容、模式、机制方面的服务创新更容易进行。相比较于大型出版集团,期刊出版单位的产品较为单一,在内容资源、数字技术使用水平方面的对比都有较大的差距,知识服务升级工作任重道远。目前而言,对期刊出版单位来说,比较容易推进的是期刊网站建设方面的工作,可以通过优化投稿、审稿、编校、出版的流程,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文献检索、开放获取(OA)、优先数字出版、网络首发、信息反馈、咨询交流等辅助科研的知识服务,从而提升他们的使用体验;还可以通过建立编委工作群、作者交流群等途径,增强期刊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反馈。比如,《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以及博看网、中教数据库、华夏影像论坛等始终保持全面合作,已同步实现在微信公众号、杂志官网和维普数据库对文献的开放获取(OA),既方便读者及时免费获取全文文献、作者实时查阅稿件处理情况,也加强了杂志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该杂志自2020年开始多次举办线上定稿会,有效地利用了时间资源,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但是,在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建设方面仍有许多工作未做到位。鉴于此,该杂志可以借鉴其他数字化运营较好的期刊的经验,采取音频、视频等形式丰富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的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的传播范围和服务对象;也可以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资源,获取学术研究最新进展,根据用户不同的专业背景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推送服务;还可以对学术团队的学术成果进行系列的专题报道,实现增值服务,逐渐完成融媒体矩阵的搭建。资源融合不仅是媒体资源的融合,更是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网络资源、平台资源的融合,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探讨以5G技术作为底层架构支撑的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3.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知识服务的重点

虽然传统期刊编辑在对学术规范性、内容的把握上仍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融合出版背景下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也是必要的。首先,在服务理念上,科技期刊编辑应转变思维方式,要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读者、作者和学术交流,重新审视工作内容和流程,提高服务意识,不断探索知识服务的新形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专家交流与合作,这也 是科技期刊编辑提高知识服务水平、拓宽知识服务领域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的编辑积极与编委联系,自2020年改版后,对专家的组稿、约稿占整期稿件的三分之一,并与全国和各省的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密切合作,多次联合举办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习班,在开拓稿源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杂志的对外交流,提升了杂志的影响力。其次,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感知能力,要能及时地把握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动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适时增加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栏”,刊载了多篇高质量文章,并被收入“WHO中国 COVID-19数据库”,与全球医务工作者分享防疫抗疫经验,提升了杂志的海外影响力。最后,科技期刊编辑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尤其是数字出版技术培训,这也是提升编辑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科技期刊编辑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优化知识体系,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市场调研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以及营销推广能力,才能成为具有学术创新能力、技能娴熟,既接“天”又接“地”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期刊办刊人员在打破传统思维、提升服务技能的同时,还应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和数据,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尤其要保持政治敏锐性、筑牢学术诚信和出版的底线。

四、结 语

在我国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期,科技期刊编辑应抓住机遇,不断提升知识服务技能,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有温度、有深度的知识服务,做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工作,助力科技期刊强国建设。


24小时服务热线:029-81298560 029-81298610
更多

陕西今传媒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  今传媒

http://www.masscm.com

COPYRIGTT  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