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 1672-8122 

国内刊号:CN 61-1430/G

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 彭迪 刘强|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课程思政价值与运用路径
详细内容

彭迪 刘强|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课程思政价值与运用路径

彭迪 刘强

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淬炼出的蕴含专业内涵的红色资源,是极具德育潜能的独特资源。本文在分类梳理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概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课程思政价值,并总结了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课程思政运用路径,即融入课程教学体系、打造网络资源平台、组织虚拟教研活动、开展红色新闻研学、开设第二课程等,旨在培养具有红色基因的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词:红色新闻资源;课程思政;新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做好思政教育,“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需要各高校构建全课程德育体系,各门课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融入思政元素,以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要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

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淬炼出的蕴含专业内涵的红色资源,是极具德育潜能的独特资源。它见证了党的新闻事业从稚嫩走向成熟,见证了党报体制的确立与完善过程,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延安时期的新闻事业在战火纷飞的艰难条件下,出色地扮演了“革命的武器”这一历史角色,推动了党的新闻事业的蜕变。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再度思考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精神内核,具有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概况

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新闻事业时所沉淀的历史遗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历史旧址类资源

党在延安年的新闻事业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旧址、遗迹、文物等红色新闻资源,典型的有清凉山新闻出版部门旧址(主要包括中共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作为全国唯一新闻专题纪念馆的延安新闻纪念馆、王皮湾新华广播电台旧址,以及散见于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等地的红色新闻文物。这些历经沧桑岁月的红色新闻资源,见证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红色文化的保护非常重视,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系统性开发利用工作也取得明显进步。多处红色新闻旧址得到了保护性开发,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基础上通过全新布展,采用“实景还原+陈列展示”模式,最大限度保持和呈现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展现出艰苦斗争岁月中新闻工作的历史风貌。

(二)历史文献类资源

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将手中的笔当作“革命的武器”,留下了大量的报刊、书籍、写作手稿、学习笔记、回忆录等历史文献类红色新闻资源。具体而言,主要有两类:一是包括《新中华报》《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在内的近百种报刊资源。搜集、梳理延安时期的党报党刊,特别是关注度相对较低的基层报刊,是完整呈现延安时期新闻工作全貌的关键。“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陕甘宁边区出版的报纸期刊多达上百种”,这些都是进行红色新闻资源课程思政的鲜活教材。二是各级政府组织发布的有关新闻事业的文件资料,以及众多编辑记者遗留下的各种文字资料。比如,通过认真搜集整理延安时期编辑记者的回忆文章,策划出版的《清凉山记忆》《延安记者》等图书,能够从不同视角挖掘出延安时期红色新闻资源的思政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上述历史类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已建立了多个与之相关的电子文献资源库。比如,延安大学图书馆历时6年完成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1922.9-1947.3)》全面收录了延安时期党报党刊的1994个版面,12万多篇文章,并且开发出具有全文检索、图文对照、主题分类导航等功能的全新技术展示形式;《红色档案———延安红色文献档案数据库》收录了延安时期的22种书刊,包括《八路军军政杂志》《解放》《中国青年》《共产党人》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三)红色新闻理论资源

“中国共产党党报思想和毛泽东新闻思想都是在延安时期走向成熟的”,这一时期逐渐确立起来的党报“四性一统”、全党办报、群众办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等红色新闻理论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这些资源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指引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新闻理论发展起着引领作用,“提供了新时代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思想指南”。延安时期红色新闻理论资源在建立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理论自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课程思政价值

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分析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挖掘其思政育人价值,能够为新闻专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到答案。

(一)传承红色新闻基因的时代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正是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和承继,其红色基因并不会随时代变迁而褪色,在历经大浪淘沙般的岁月洗礼后,依旧指引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前进方向。回望延安时期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正是当代大学生亟需补充的精神之钙。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重新挖掘红色新闻资源的育人价值,能够引导新闻专业学生坚守党的新闻事业的初心,继承和发扬党的优秀新闻工作传统;通过传承延安红色新闻基因,能够引导新闻专业学生正确认识新闻事业的历史使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为培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新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延安时期的新闻发展历程为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了典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

然而,如今新闻传播学科中的大多数理论源自西方,并在新闻传播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经典新闻理论对我国新闻教育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倘若新闻教学活动只关注和研究西方经典,忽视对本国既有新闻文化资源的挖掘,便是舍本逐末了。如今,部分学生存在对党的新闻事业史不够了解、缺乏正确的导向意识以及过度吹捧媒介技术等问题,这已成为新闻教育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学校、教师要勇担守正创新的历史使命,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积极汲取党的新闻事业中的历史养分,深入挖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中蕴藏的德育价值,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培育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三)推动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路径

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是近几年我国新闻院系普遍关注的话题,不少新闻院系结合各自的优势资源,探索出了多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闻教育模式、方法和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有部分新闻院系,特别是地方新闻院系仍然延续着传统教学方式,在总体教学框架和教学逻辑上鲜有突破,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目前最具改革潜力的突破方向。在此背景下,深入挖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让鲜活、生动、感人的红色新闻故事走进课程,就成为了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的桥梁。利用好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运用路径

充分利用延安红色新闻资源,为新闻专业课程思政注入活力,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探索。

(一)融入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的关键点是在专业课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思政元素“进课堂、进教材”的方式,达到“入脑入心”的育人效果。在新闻传播学的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新闻事业史》等课程本身就包含着延安红色新闻内容,所以我们要探索的是如何将延安红色新闻资源融入到其他新闻传播学课程中。总的来说,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具有丰富性,新闻专业教师要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红色新闻资源中提炼、甄选出匹配的素材和案例,逐步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红色新闻课程思政案例库,并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讲好红色故事,见微知著、潜移默化地实现德育目标。比如,中共党报理论体系的形成、新闻体制的衍变过程、党管媒体理论、反客里空运动、新闻文风改革等内容可以融入到《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管理》《比较新闻学》等理论课程中;延安时期清凉山新闻工作者以及到访延安的中外名记者的采访故事、新闻作品及回忆资料,《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等红色报刊版面内容,可以融入到《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新闻编辑学》《新闻作品分析》等业务课程中。

(二)打造网络资源平台

通过将新媒体技术、红色新闻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能够显著提高新闻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即时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互联网教学平台最大的优势是突破了地域限制,依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打造网络资源平台,能够极大地方便全国新闻院校学生随时随地在线感受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魅力。

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是要树立开放共享理念,各高校要积极打破课程藩篱,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学共同体,打造面向全国新闻院校的网络资源平台。二是要重点打造精品网络课程,联合延安新闻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红色新闻网络课程体系。三是要建立资源互动支持体系,使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实现实时互动交流与效果监测反馈。四是要有效结合VR、AR等技术,深度还原延安时期新闻生产的画面,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回到“历史现场”,通过沉浸式教学“触摸历史”,全方位体验红色新闻的生产流程。

(三)组织虚拟教研活动

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是党在延安13年领导新闻事业发展留下的宝贵财富,对现今的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延安红色新闻资源不能仅仅被视为是独特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还应该看作是全国新闻教育领域的共同资源、共享资源。因此,利用好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就要充分发挥虚拟教研的优势,运用先进的融媒技术,“加强跨专业、跨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推动高校协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优秀教学案例库、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等,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目前,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起,联合国内13所新闻院系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联盟;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发起,联合国内10所新闻院系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与红色文化传承联盟;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育人共同体等,都是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红色新闻文化方面的教研团体。这些教研团体通过共享共建的形式,推动了红色新闻文化的课程思政建设。但是,延安红色新闻资源或其他地方红色新闻资源如何走进更多高校的新闻课程,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我们仍要积极探索组织诸如线上线下联合教研活动、多校联合举办“同上一堂课”等更多不同形式、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虚拟教研活动,在更广的范围推动红色新闻资源育人铸魂的实践。

(四)开展红色新闻研学

如今,将红色新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可。近年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30多所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在红色新闻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前往延安开展红色新闻课程思政活动。正如复旦大学教师周晔在解放日报社旧址现场教学时所说:“延安是信仰的沃土、精神的高原,我们要从中汲取养分,培养党的新闻事业可靠接班人。通过历史还原、现场体验、史料展陈和发展脉络去解读原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活、讲透,讲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历史必然。”

未来,各高校仍要重视红色新闻研学的作用,积极在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等地,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或红色新闻传播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师生开展红色新闻研学活动,通过参观遗址、查阅历史文献、现场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红色新闻的兴趣。

(五)开设红色第二课程

第二课堂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新闻院系应该深入挖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延安红色新闻资源导入到第二课程中。

首先,既可以保留诸如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文献、参观红色新闻展馆、观看红色新闻纪实影片等传统学习形式,又可以积极开展红色新闻进校园等活动,比如,“延安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专题展览被多所新闻院系引进校园。其次,可以充分发挥新闻专业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时俱进地创新红色新闻资源的传播方式,比如,通过红色新闻微视频展播、红色新闻故事讲演、延安记者风采展示、红色新闻话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感悟延安精神。

四、结语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重新思考并挖掘延安红色新闻资源的育人元素,通过多种形式将它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中,让新闻专业学生不忘党的新闻事业的初心和使命,对培养具有红色基因的新闻传播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24小时服务热线:029-81298560 029-81298610
更多

陕西今传媒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  今传媒

http://www.masscm.com

COPYRIGTT  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