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 1672-8122 

国内刊号:CN 61-1430/G

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 苏扬 汪文勇|论大思政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育
详细内容

苏扬 汪文勇|论大思政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育

苏扬 汪文勇

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网络信息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培育工作日益紧迫。本文从大思政视角出发,聚焦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培育,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信息问题,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及个别案例分析法探析了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情况,发现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有待提高,对此,笔者提出,可以从个人、高校、家庭、国家和社会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育,旨在为网络信息安全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思政;网络信息安全;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网络信息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数字强国不可或缺的部分。《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20-29岁网民占比高达14.5%,其中大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是互联网使用主体中非常活跃且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泄露和买卖现象越来越多,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大思政作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新模式,可以集中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在培育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面临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类型

网络信息安全就是指网络上的信息安全,包括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系统数据的安全保护。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网络安全信息问题主要集中在个人信息、网络行为、身心安全以及经济财物等方面。

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较为常见的是个人信息被有意、无意地泄露或非法使用。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收到骚扰电话与垃圾短信,甚至部分学生有过QQ、微信等社交媒体账号被盗用的经历。

在网络行为方面,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容易遭受病毒攻击或恶意软件的干扰,对自己的网络设备和终端造成硬件或软件方面的威胁。例如,手机、电脑等设备受到病毒攻击而无法正常使用;在正常的网络使用过程中被迫或被诱导点击某些恶意链接,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装一些不良应用。

在身心安全方面,身体上的危害主要是指长时间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所导致的饮食习惯遭到破坏、身体器官受到损耗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猝死。心理上的危害则是指由于网络成瘾造成的冷漠自闭、惊恐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暴力倾向等。诺丁汉大学心理学家格里弗斯博士认为:“过分迷恋上网会严重导致心理变态,其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

经济财物方面,表现为个人信息被泄露侵犯后所造成的网络诈骗对大学生个人财产的侵害。目前,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形势日益严峻,网络刷单诈骗以及身份冒充诈骗是大学生遭遇诈骗最多的类型,当大学生被骗,特别是有大额财产损失时极易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情况,本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结合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及个别案例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个人信息泄露现象较为普遍,网络信息安全事件频发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的机会和途径都大大增加,从网购、外卖到答题抽奖,个人信息无时无刻不在被收集甚至泄露,诸如接收到垃圾短信、骚扰电话已经成为大学生见怪不怪的事情。在问卷调查中,有57.28%的大学生表示遭遇过网络诈骗,有22.32%的大学生损失了财产,其中,有2.98%的大学生被骗金额高达2000元以上。国家反诈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在所有的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中,遭受诈骗的群体18岁以下的占比为2%,18-35岁占比为65.5%,35-59岁占比为31.1%,60岁及以上占比为1.4%,可以看出,90后、00后是网络诈骗的“重灾区”,大部分受骗对象都是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学生。

(二)虽具备初级防范意识,但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仍显薄弱

在问卷调查中,有58.87%的大学生表示对与网络诈骗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了解,23.59%的大学生表示知道全国反电信诈骗专用号码,35.07%的大学生表示知道有专用号码但不知道具体的号。由此可知,部分大学生已经具有保护个人网络信息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掌握了一定的预防网络诈骗的方法,但是,从频发的网络信息安全与诈骗事件中不难看出,他们未能很好地把意识和知识转换成能力,未能将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与防诈骗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部分同学从未听说过和下载过国家反诈APP等预防诈骗的软件,也未特别在手机上对陌生信息、来电以及垃圾短信设置拦截。

(三)缺乏维权意识和思维,问题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在问卷调查中,36.99%的大学生对于遭遇到网络诈骗的经历选择沉默,36.56%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诈骗行为选择不予理会,仅有24.02%的大学生会选择举报诈骗账号。由此可知,大学生在遭遇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未充分认识到个人信息安全、合法权益的重要性,缺乏维权意识和思维,也未意识到背后可能威胁着的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问题,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

(四)重理论轻实践,高校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未将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宣传工作精准落实到各个方面,宣传力度不够,教育方式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实践性,对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未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例如在问卷调查中,有46%的大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学校进行的相关知识宣传活动。

三、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愈发错综复杂,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隐患也越来越多。一方面,填写购物地址、留下联系电话、实名认证等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让个人信息面临泄露的风险;另一方面,一些不良企业非法窃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并进行贩卖,从中牟取暴利。在调查问卷中,有29.97%的大学生表示经历过虚假中奖诈骗,27.52%的大学生表示遭遇过身份冒充诈骗。此外,征婚交友、就业招聘、网络游戏、网络贷款诈骗等也是大学生遭遇到的较为普遍的诈骗方式。诈骗分子不断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更新自己的作案手段,套路升级,花样翻新,让大学生防不胜防。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保护能力欠缺

大学生走出了比较单纯的高中学习生活,接触网络的机会大大增多,对事物好奇心强但缺乏社会经验,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知与防范意识不足,自我保护意识与防骗意识较为薄弱,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侵害目标。由于在高中阶段接触社会较少,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安全与反诈措施了解并不深入,当个人信息以及正当利益受到侵害时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三)高校对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整体投入不够

部分高校将精力主要放在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上,对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整体投入稍显不足,也未足够重视对参与信息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在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教师在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诈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较低,信息安全教育的日常化、精准性、可持续性难以得到保障,导致整体教育效果并不显著。

(四)家庭相关教育缺失

部分家庭往往只重视子女的文化知识教育,在信息安全、理财教育及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金钱观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在进入大学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减少,加之可能存在的代沟,父母在了解孩子的生活以及心理方面也越来越困难,子女遇到信息安全问题时也不愿意求助于父母。根据问卷的数据,仅有14.35%的大学生是通过父母教育了解到保护个人信息、预防诈骗的措施。大学生得不到家长的有效教育指导,更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迷惑,陷入各种网络信息安全陷阱。此外,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与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立法、执法、监管等方面的滞后及社会整体环境也有一定关系。目前,我国在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网络执法监督、网络犯罪预防等方面还有待提高,营造一个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需要各级社会组织、机构以及大学生个人持续不断地努力和付出。

四、大思政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培育路径

大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观念本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为哲学基础,落实党和国家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新要求,探索思政课育人的新模式。通过贯彻“大思政”理念,整合个人、高校、家庭、国家及社会资源,完善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培育体系,达到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效果。

(一)大学生要注重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意识到网络信息安全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大学生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化个人是自身网络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积极响应国家总体安全政策的号召,树立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不随意扫码,不乱连接公共网络,非必要不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尽量将自己的账户密码专门化、复杂化并进行安全保管,做到登录之后及时清除痕迹。

二是要认真学习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知识。大学生要主动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丰富资源和平台,查阅和学习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了解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相关的动态和高发、易发的安全问题,增长见识,拓展视野,提高知识水平。

三是要增强自己利用网络的能力,提升应对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的本领。大学生要掌握使用计算机、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终端的基本技能,熟悉常用的网络工具和软件,灵活运用网络资源和服务。同时,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网络信息安全技能防护比赛、预防诈骗演练等活动,学习国家反诈APP等反诈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技能。

四是要遵守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做网络信息安全的维护者。要将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敢于对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思想和行为说“不”,在遇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或纠纷时,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校园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如保存证据及时报警、寻求老师、专业人士及相关机构的帮助等,保护自己免受损失或伤害。

(二)高校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

一是要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将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所有课程作为育人的主渠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此外,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教育,教育他们通过合法劳动获得财富,防止大学生误入虚拟中奖、网络兼职刷单、校园贷等电信网络诈骗的圈套。

二是要加大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力度,制定详细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计划,设置合理的信息安全教育方式,通过不断引导强化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帮助他们清晰地认识日常各种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定期开展关于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主题教育活动,选取典型案例制作成相应的宣传手册,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相关讲座,普及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传授网络信息安全技能,指导大学生处理因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导致个人权益受损的问题。

三是要注意发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首先,高校要强化教职员工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网络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秩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其次,可以建立教师课堂教学与辅导员课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协同机制,使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可以相互补充和促进。最后,要引导教师主动学习与网络信息安全相关的知识,提高教师在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三)家长要履行家庭教育第一课堂职责

家庭教育是子女教育的第一课堂。首先,家长要提高对子女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当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将在身边发生或在网络上看到的真实事件与子女进行分享,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子女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观念与能力。其次,家长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建立正确的网络信息安全理念和行为规范,成为子女的榜样和引导者。最后,家长还要多关注相关事件,做到在网络信息安全的教育上有话说、有能力说,并在子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四)国家及社会要发挥支柱作用

各级国家机关要根据互联网技术和业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效率,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首先,要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反馈机制,让公众能够及时报告和处理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和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比如,公安机关、市场监管以及网络监管部门可以联合高校、家庭利用大数据设立联合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形成保护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预防诈骗的联动系统。最后,各级教育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指示,从建立大思政格局的高度出发,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视,在合理的范围内加大对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五、结语

网络信息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要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构建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首先,高校要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和渠道,广泛宣传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活动,在各级学校、各个社区等场所普及网络信息安全基本常识和技能,让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公众了解相关内容,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其次,各社会组织要加强对清朗网络信息空间的建设与管理,为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网络信息安全的道德素养、增强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抵制虚假有害信息,共同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


24小时服务热线:029-81298560 029-81298610
更多

陕西今传媒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  今传媒

http://www.masscm.com

COPYRIGTT  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