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 1672-8122 

国内刊号:CN 61-1430/G

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 胡选宏|浅析“第二个结合”在图书出版中的有益尝试——以庞进《中华龙文化》为例
详细内容

胡选宏|浅析“第二个结合”在图书出版中的有益尝试——以庞进《中华龙文化》为例


胡选宏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更好地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新时代出版人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以《中华龙文化》为例,梳理分析了该书在阐释龙文化价值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揭示龙文化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积极探索,指出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对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具有重要作用,该书的编辑出版是出版领域践行“第二个结合”的有益尝试,旨在为编辑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龙文化;文化自信自强;当代价值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龙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中华龙文化》一书以“龙与中华民族”“龙与中华智慧”“龙与中华民俗”“龙与中华伦理”“龙与中华艺术”“龙与中华文学”“龙与民间故事”“龙与文化传播”“龙与文化产业”九章近百万字的内容,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示了龙文化的魅力与价值,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本文通过梳理该书在阐释龙文化价值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揭示龙文化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积极探索,结合自身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述的理解和认识,探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的图书出版实践,旨在为出版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二、“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的图书出版实践

(一)以龙文物为见证,契合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起始于2002年春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及其周围地区聚落分布的调查,“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的首席专家王巍指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中华龙文化》一书以龙文物为见证,阐释了龙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上述结论高度契合。比如《中华龙文化》一书在介绍考古发掘的龙文物中,辽宁阜新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八千年的石块堆砌龙和龙纹陶片,就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化和原始宗教观念所达到的程度而成为“文明发端”的证据;属于仰韶文化的鸟龙纹彩陶盆,属于凌家滩文化的环形玉龙、龙凤璜,属于良渚文化的龙首镯、龙首牌饰,属于红山文化的玉龙等文物,则是“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的证据。基于对这些龙文物的梳理与分析,该书指出,龙与王巍教授提出的“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这一判断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龙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起着见证、标志的作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条标准,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出现王权和国家”。《中华龙文化》一书以考古实证为据,指出龙是这三条标准的体现者、标志者。比如,属于安徽凌家滩文化的环形玉龙、龙凤璜,属于浙江良渚文化的龙首镯、龙首牌饰,属于山西陶寺文化的龙纹彩陶盘,属于河南二里头文化的绿松石龙形器等,分别出土于各遗址的贵族墓葬,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的体现和标志。

(二)阐释龙文化基本问题,挖掘其价值观意义

龙为何物?甲骨文中有三百多个“龙”字,《山海经》《尚书》《诗经》等文献都有涉龙字句,《周易》言:龙有“潜、见、跃、飞、亢、群”六态,孔子言: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当代几部权威辞书也对“龙”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其中《辞海》解释“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编写介绍龙文化的书,当然要解答龙的起源、本质、定义等龙文化的基本问题。在《中华龙文化》一书中,作者梳理了古往今来众多学者关于龙的起源的五十多种观点,指出这些观点大体可分为“生物原型说”“非生物原型说”“生物原型与非生物原型综合说”三类,认为“生物原型与非生物原型综合说”兼容了“生物原型说”“非生物原型说”两类观点,既较好地说明了龙能潜游于水、跑卧于陆的功能,又较好地说明了龙能飞天、行云、布雨的能力。

龙的本质是什么?《中华龙文化》一书介绍、分析了“神物说”“图腾说”“象征说”等诸种说法,并列举了王东对龙的本质的阐述,“它源于原始图腾、综合图腾,但从根本上超越了任何一种原始图腾、综合图腾,从基于狭隘血缘关系的氏族文化象征升华飞跃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象征”,以及庞进提出的“龙是中国人对宇宙力的感悟、认知、神化”的观点,尤其值得重视。同时,该书还论述了龙蕴含的观念、精神等问题,着重介绍了王东提出的龙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或变易观)、兼容并包的文化观”四大基本观念,以及庞进所概括的龙所具备、体现的“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精神。庞进指出,“‘容合’即兼容、包容、综合、化合,是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容合’一词,用以概称‘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等意,突出‘容’与“融合”相区别;‘福生’即造福众生,是价值观、目的论;‘谐天’即与大自然相和谐,是天人观、生态论;‘奋进’即奋发进取、开拓创新、适变图强,是人生观、强盛论。”

钱其琛曾撰文指出:“龙的形象,最初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龙文化,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真理。”《中华龙文化》一书通过多视角、多层次地介绍分析龙的起源、原型、本质、定义、观念、精神等基本问题,阐释龙文化的内涵,挖掘其价值观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的重要论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龙文化也充分展现着这一价值观意义。

(三)以龙文化传播为视角,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报告指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龙文化的世界传播,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具体体现。《中华龙文化》一书指出:“龙是中国人的身份符号,中国人走到哪里,中华龙就飞翔到哪里。中国人起步走向海外的时间,就是龙文化开始向海外传播的时间。”该书以近十万字的篇幅,介绍了外国人笔下的中国龙、走进外国人生活的中国龙以及龙文化的对外传播。“汉唐两代是中华文化大规模向境外传播的时代。当今日本、韩国、朝鲜、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龙文化,大都是在汉唐及汉唐以后,与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我国的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一起由我国本土传播过去,再融合当地一些文化元素而流衍、发展至今的。中华龙文化传播到欧洲的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651世纪的汉朝。”该书还指出,龙与西方的“Dragon”在起源、形象、内涵、功能、地位等方面皆有较大区别,虽然龙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一些负面的承载,但是发展至今,其整体上已经代表着善与美,为人类带来的基本上是福佑性、建设性的正能量;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整体上代表着恶与丑,给人类提供的基本上是灾难性、破坏性的负能量。对此,该书作者“建议为龙更改译名,将龙英译为‘Loong’,而不再译为‘Dragon’”,该观点既对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展示中华民族的文明形象以及体现文化自觉、自信、自尊、自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较好地契合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一要求。

(四)紧扣文化产业主题,揭示龙文化当代价值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内容。“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所作出的具体部署。《中华龙文化》一书紧扣文化产业主题,通过龙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视角,诠释了龙文化在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当代价值。

龙是中华先民对自然界中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发明的一种神物。《中华龙文化》一书指出:“经过至少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龙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物质文化、民间文化、中华文化,也是时尚文化、精神文化、官方文化、世界文化。”龙文化全方位、全时态、全色彩地渗透,体现于中国人物质器用、习俗仪规、观念理论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该书充分挖掘了龙基于“龙的传人”八千多年的生产、生活实践而涵育、凝练的“容合、福生、谐天、奋进”精神,既是合天人、重民本、崇仁爱、守诚信、求大同、励有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体现,也与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互鉴、绿色、共赢”等理念深度契合。

此外,龙文化也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华龙文化》一书指出:“当代龙文化研究应与发展龙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整合挖掘龙文化资源,富有创意地运作龙文化品牌,丰富内涵,提升品位,更好地彰显龙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及核心竞争力。”该书介绍了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展现龙文化的景观、传说,以及赛龙舟、舞龙、祭龙等民俗活动,比如重庆铜梁龙灯、广西宾阳炮龙节、广西龙脊梯田节、贵州松桃寨英滚龙节、南方龙母祭祀等,依托当代产业开发,将龙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等紧密结合,已成为功能多样、效益良好的产业样态,是龙文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典型例证。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血脉、精神命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基础。龙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突出符号,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龙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也恰恰体现并标志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龙文化》一书的编辑出版,坚持高雅与通俗、提高与普及的有机结合,突出了传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民族文化与世界意义等主题,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为新时代出版人理解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理论命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24小时服务热线:029-81298560 029-81298610
更多

陕西今传媒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  今传媒

http://www.masscm.com

COPYRIGTT  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