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 1672-8122 

国内刊号:CN 61-1430/G

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 杨 漾 温羽欣|巴蜀文化的大众表达及创新传播研究
详细内容

杨 漾 温羽欣|巴蜀文化的大众表达及创新传播研究

巴蜀文化的大众表达及创新传播研究

杨 漾 温羽欣

四川吉利学院

摘 要:巴蜀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文化价值。探索和传承巴蜀文化,是新时代下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尽管巴蜀文化传承成效显著,但是还存在挖掘深度不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巴蜀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意义,分析了其传承传播现状,以及传播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下通过整合地区资源、推动资源转化、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以更好地推动巴蜀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巴蜀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传播

一、引 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23年,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但是,在流行文化欣欣向荣的同时,传统文化传承遇到了一定困境,部分地方性的传统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出现动力不足和流于表面的问题,巴蜀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有必要探究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大众表达以及如何借助新媒体进行有效的传播。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旨在探讨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达和传承传播现状,并对其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二、巴蜀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意义

(一)巴蜀文化及其发展

当今学术界对巴蜀文化的定义存在一些争议,本文所探讨的是广义上的巴蜀文化,主要指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等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随着时代的发展,巴蜀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巴蜀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万年前,巫山人遗址发现了四川地区史前人类存在的痕迹,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考古挖掘则证明了先秦时期巴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已经相当之高。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在几代劳动人民的努力下,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变成了土地肥沃的“天府之国”;文学思想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汉赋四大家”中来自巴蜀地区的就有三位。唐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巴蜀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货币“交子”随之出现,重视教育的氛围也让这个时期的巴蜀地区向外输出了很多人才。此后在元明清时期,社会动荡让巴蜀文化发展一度陷入停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学界和社会各界对巴蜀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正在让这个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二)研究意义

巴蜀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其蕴含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刻影响了后世。秦朝太守李冰所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作为世界水利设施的鼻祖,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消除了水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李白、杜甫、“三苏”为代表的巴蜀诗人,为巴蜀文学的风格奠定了壮美浪漫、富有想象力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影响深远。可以说,研究巴蜀文化不仅有利于西南地区整体的历史文化发展,而且对探索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巴蜀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巴蜀地区自古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张骞出使西域则拉开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序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唐宋时期的茶马古道既是对外贸易的重头,又发挥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巴蜀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对于研究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巴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巴蜀文化的大众表达和传承特点

(一)巴蜀文化的群众基础

西南地区地形结构复杂,以盆地、山地为主,但是并没有阻碍巴蜀文化的对外发展,而是为巴蜀地区隔绝了大部分外部冲突,为其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尽管蜀地天险重重,但是巴蜀人民仍凭借自身力量开辟了蜀道。几千年来,各种各样的文明在这里交汇发展,巴蜀文化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向外辐射,进而对整个西南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四川省全省户籍人口为9071.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9万人。巴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巴蜀文化的辐射效应,为巴蜀文化得以流传到现代提供了群众基础。

(二)巴蜀文化的大众表达特点

巴蜀文化人文资源丰富,不仅体现在武侯祠、杜甫草堂等一些知名景点,更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其大众表达呈现出日常化、生活化特点。比如,四川传统民居中的屋脊和屋檐多用悬山顶、小青瓦等,外形别致独特;蜀绣、川菜等民俗也是巴蜀人民在长期劳动之中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船工们在劳动时所传唱的川江号子,彰显着劳动人民面对困难的乐观精神和坚定意志。

(三)现代社会巴蜀文化的传承特点

1.保护与开发并存。巴蜀文化资源众多,如何在不破坏的情况下进行开发,是巴蜀文化传承领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巴蜀文明考古成果颇丰,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出土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更能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巴蜀文明,实现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双丰收。

2.多领域融合助推文化传承。巴蜀文化传承并没有止于考古发掘,而是融入文旅产业、文创产业等领域。以文创产业为例,为了迎合大众需求,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桌面考古盲盒,让爱好者在“挖土寻宝”的过程中获得了沉浸式体验,增强了互动性和参与感,从而实现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3.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承。新媒体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以往的巴蜀文化传播主体以官方媒体为主,如今,在官方媒体推广巴蜀文化的同时,民间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短视频创作者,这些人以分享生活为内容,将文化传承和日常生活融合起来,让大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的视频《千年民俗蕴服章之美,蜀绣文化彰华夏礼仪》中,以李子柒学习蜀绣的过程为主要内容,既向大众展示了蜀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又从侧面展现了巴蜀文化传承至今的千年底蕴。截至2024年5月,该视频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累计播放量高达300万,足以体现新媒体对推动巴蜀文化传承的作用。

四、新媒体时代巴蜀文化的传播现状

(一)传播优势

1.文化资源丰富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从自然资源来讲,四川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青城山、峨眉山、九寨沟风景区等自然资源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它也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千百年以来,各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交流,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从历史文化资源来讲,从三星堆文化遗址、金沙遗址到武侯祠、杜甫草堂、乐山大佛,再到邓小平故居、抗日遗址博物馆等,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四川的川菜、川剧、蜀绣、武术也独具特点,并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2021年4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表扬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通报》显示,全省共查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地方戏曲剧种等六大类文化资源305.74万处,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历史遗迹等八大类旅游资源24.56万处。这些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且流传至今的文化资源是巴蜀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的基础。

2.政府大力支持

巴蜀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自2018年四川省文旅厅成立以来,在其统一领导下,四川文旅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内四川省文旅产业建设规划,提出了促进巴蜀文化繁荣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尽管四川地区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四川省政府对其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使得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速。

(二)传播劣势

1.文化传播碎片化和地区文化建设投入差异

如今,人们大多通过互联网了解信息,其个性化和碎片化特点导致受众往往只接收到他们所感兴趣的一小部分信息,久而久之,陷入“信息茧房”之中,不利于对巴蜀文化形成全面的认知。此外,虽然巴蜀文化总体来说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从传播和影响力分布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成都和重庆,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差距间接导致了文化传播的碎片化。

2.文化挖掘深度不够和工业化浪潮的冲击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传播的泛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文化挖掘流于表面的现象,也削弱了文化传播的效果。以短视频平台为例,大部分受众更偏好观看时间短、冲击力强、能调动感官的作品,一些时间较长且详细介绍巴蜀非遗文化传承题材的播放量反而不高。在流量的推动下,短视频中罗列的多是具有代表性的巴蜀文化符号或元素,巴蜀文化的内在精神则被消减成为娱乐化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巴蜀文化的传播。除此之外,题材和形式的同质化也是导致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其次,文化资源商业化的发展在推动文化产业扩张、促进文化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产业的传承作用。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一些原本具有优秀人文和自然资源的景点,在开发过程中为过度商业化所累,游客见到的往往是人工打造的千篇一律的景色,很难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如何在旅游商业化浪潮下将巴蜀文化的底蕴传达给受众,仍是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3.巴蜀文化“走出去”工作有待推进

推动巴蜀文化传承,不能仅仅局限在国内。世界上知名度广、传承完整性高的文化均表现出一个重要特征:不仅在国内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得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大量感兴趣的研究者或组织推动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巴蜀文化理论研究和实际成果,但是要实现巴蜀文化的传承复兴,还必须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只有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世界、加强国际交流,在世界范围内吸引更多巴蜀文化爱好者,并形成专门的文化传承组织,才能让巴蜀文化在开放友好的氛围中不断传承发展。然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建设还有待推进。

五、新时代巴蜀文化的传播路径

(一)整合现有资源,发掘文化特色

针对巴蜀文化传播碎片化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将零散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巴蜀文化品牌,从而发挥集体传播优势,通过联合周边地区共同建立巴蜀文化资源库、打造巴蜀产业集群等方式整合资源。《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提出,要构筑以文化旅游为契机,联通巴蜀文化地区的特色旅游线路,并发挥集群效应的优势,带领游客体验巴蜀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这一规划的提出既有利于巴蜀文化的共同研究,也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其次,还要注重资源整合,发掘文化特色。以古镇旅游发展为例,巴蜀地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显示,仅重庆市就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3个。然而,许多游客对古镇的满意度并不高,究其原因在于现在的古镇发展模式基本相同,并不能让游客体会到真正的当地特色。一些知名的古镇之所以能够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就是因为它们找到了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并进行了深入挖掘。比如同里古镇农历六月份的“闸水龙”节,每年都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并借助同里古镇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和文物古迹打造了“一园二堂三桥”,真正做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创设巴蜀文化宣传周、发展旅游演艺活动等方式,让受众在游览中感受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二)拓展传播方式,推动资源转化

单一媒介的传播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对此,巴蜀文化传播不仅要从传统媒介平台扩展到全媒体领域,利用好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还要借助“互联网+”的契机,同流行领域相结合。比如,《雄狮少年》制作团队将“舞狮”这个传统文化带到了院线,将广东舞狮文化融入几个留守儿童追逐舞狮梦的故事中,取得了成功;《古剑奇谭三》作为一款单机游戏,将中华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使游戏不仅在玩家群体中获得好评,也带动了后续一系列影视、小说、游戏的跟进;《逃出大英博物馆》以短剧的形式,讲述了一只化身为女孩的玉壶在一个中国媒体人的帮助下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国的故事,短而精的叙事节奏吸引了大量受众,剧中的玉壶姑娘既牵动无数观众的心,同时又普及了历史和文物保护知识,一经上线就引起了多个平台的热议。因此,具有丰富资源的巴蜀文化也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动自身与电影、漫画、游戏等流行领域融合,同时,还要通过建设数字博物馆将线下的文物资源转移到线上,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的魅力。

(三)培养创新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首先,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政策,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招聘等方式让人才留下来。同时,加大保护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让对巴蜀文化感兴趣的人能真正参与到传承过程中。其次,高校要大力推动巴蜀文化走进校园,通过开设巴蜀文化相关课程、定期举办讲座、申报相关课题等方式,培育一批对巴蜀文化感兴趣且愿意传承巴蜀文化的本地人才。最后,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通过国内外高校交流、举办国际论坛等方式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助推巴蜀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六、结 语

新媒体的发展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因此,巴蜀文化传播不仅要借助新媒体优势整合现有资源、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在文化资源的投入、转化、创新等环节发力,打通线上线下通道,形成线上带动线下、线下反哺线上的良性循环,还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实干人才。


24小时服务热线:029-81298560 029-81298610
更多

陕西今传媒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  今传媒

http://www.masscm.com

COPYRIGTT  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