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曼莉 李红影|编校工作中编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路径编校工作中编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路径 孙曼莉 李红影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 摘 要:科技期刊的编校工作是在通读稿件基础上把控稿件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并以“校异同和校是非”为基本原则,探究稿件中的细微错误,从而达到快速、准确修整稿件的目的。本文结合编校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分析和总结编校人员在编校过程中的实践,提出相应的专业素养提升路径,旨在为提高期刊质量、保证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技期刊;编校;专业素养 一、引 言 科技论文已成为科研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作者科研成果的一种方式,更是作者辛勤劳动的凝结。一般科技论文被录用后都要历经编校过程,因为每篇稿件经过编校人员的精心打磨,成为一件符合“出厂标准”的产品,才被允许正式出版。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重申“三审三校”制度要求暨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重点突出强调要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保障图书质量。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将报纸、期刊出版单位纳入到质量管理中,强调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应当落实“三审三校”等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保证出版质量。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及“高质量发展”11次。由此可见,高质量已成为出版工作的生命基线,强化创优意识迫在眉睫。编辑、校对是科技期刊质量保障体系的两道防线,作为出版管理中的重要强化手段,对于促进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编校工作作为出版工作中占用编校人员时间相对较长且次数最多的环节,是科技期刊整个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把握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防线。编校人员要以稿件的全局和整体为基点,在原稿通读的基础上理解稿件的核心理念、内容、层次等,对稿件进行全面、深入地编辑加工,以“校异同和校是非”为基本原则,进一步消除稿件中字词、标点符号、格式等方面的错误,帮助作者提高内容质量,达到符合国家规定的出版标准。科技期刊的编校工作繁琐且严谨,在编校过程中,编校人员要各展所长、互学互进,将提升专业素养与做好编校工作相互融合、共为一体,进而实现科技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 二、编辑加工与校对工作中的异同 (一)编辑加工的整体把控 编辑只有在编辑加工中将全面思维、逻辑思维、提升思维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快更好地优化稿件。全面思维能够引导编辑人员梳理思路,分析原稿的核心概念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论证支持部分是否有理有据、整体框架是否紧凑以及是否科学地呈现相关内容等。逻辑思维能够帮助编辑人员充实或修正原稿中的专业知识内容,以稿件的整体、层次、结构为核心,从逻辑角度分析原稿的逻辑关系,确保其专业领域方面内容的正确性。提升思维强调更好地打磨原稿内容,使其内容更加充实,引导编辑人员对内容进行凝练,提升稿件质量。综上所述,编辑人员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务必秉持“夯实基础”原则,充分运用“全面思维、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做好稿件的“过滤”工作,减轻后期校对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二)校对工作的细节打磨 微观思维、尊重思维、逆向思维在校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对人员要把这三种思维融入到校对工作的两个基本功能(校异同与校是非)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校异同是校对人员比照原稿消除排版过程中的错漏,如与原稿不符的语言、表格、格式等;校是非是校对人员在校异同的基础上识别并消除原稿内容及版式设计中的错误等。简而言之,校对工作需要在原稿件“保真”的基础上合理应用“微观思维、尊重思维、逆向思维”,打破原稿的整体局限性,秉持质疑的态度在稿件的细节上充分细化、纠错,提高稿件质量。 (三)编校工作的求同存异 编辑加工和校对是出版工作过程中的核心支柱,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似相互独立,但本质上相辅相成,出版的精品质量是通过两者紧密结合与通力合作才得以最终实现。稿件的首要“过滤器”是编辑加工,校对的工作效率由编辑加工的工作含金量直接决定;校对是对编辑加工后稿件的“查漏补缺”,需要校对人员和编辑人员及时沟通,确定重点查看的部分。虽然编辑加工和校对工作的重点与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两者的目标一致——使稿件符合出版标准。因此,期刊内容质量是由编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应加强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的合作与沟通,提高编校人员的工作效率,以确保期刊的公信力和阅读价值。编校人员只有在工作中灵活转换固有模式,选择恰当的思维模式,提高不同阶段的工作质量,才能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编校工作的初探和优化 (一)编校人员初探编校工作 初探编校工作时,编校的稿件主要涉及论述性文章(不含图表),如述评、专题笔谈、综述等,编校的内容以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缺项漏项、文字是否存在错误等为主。 例如,编号为2022**236稿件的编校意见:(1)第一作者单位核对名称并补充到院系。(2)1.1中最后一句伦理审查单位写出单位具体名称。(3)表1至表3英文标题核对。(4)参考文献[21]作者姓名核对。编号为2022**028稿件的编校意见:(1)2.2中笔者调查内容是否为公开发表的文献,如是,请补充参考文献。(2)文中缺少文献的地方已标注,请补充参考文献。(3)4.5中ADDIE补充中文及英文全称,并补充参考文献。(4)参考文献[1]期刊英文名称应改为全称,文献[2]核对期刊名称中文和英文,文献[3]期刊英文名称不完整,文献[4]补充发布者,文献[19]核对英文,文献[21]补充日期。 可以看出:编校意见比较浅显、多浮于表面,以稿件格式问题、文字错误等为主。作为编校人员来讲,基本功较弱,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二)编校人员优化编校工作 编校人员在总结编校案例的成功和失败经验基础上,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编校工作也得到进一步优化,主要体现在:编校工作开始对含有图表的稿件进行修改,内容包括稿件整体结构的把控、图表的取舍、合并和修改、数据的统计方法是否合理、整体统一和前后一致等方面。 例如,编号为2023**194稿件的编校意见:(1)1.1中两所高校用的随机抽取方法具体描述(直接抽选法、抽签法、随机数字表法等)。是否所有大一学生均纳入调查,为何只抽取大一学生?抽取哪两所专科院校,请补充完整。(2)1.2.2中“初始、维持和晚期具体指什么时期?请补充。(3)1.2.3中总分为100分,但根据描述25x5应是125分,请核实。(4)1.2.4中DASS-21中文和英文全称不一致。(5)表1中自评经济情况的焦虑检查人数之和≠731。(6)根据表2内容,请在表1中补充失眠、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症状的单因素分析。(7)2.3中最后一句“同样不失眠的情况下”,根据表3已改为“同样失眠的情况下”,请核实。(8)正文参考文献[13]标注在文献[11-12]前面,请核实调整。文献[21]文中未标注,正文作者名与文献[11-12]不一致。编号为2023**048稿件的编校意见:(1)摘要结果与2.2不一致,请核实。焦虑、抑郁量表名称的表述,摘要与正文不一致,请核实。全文核对是“抑郁”还是“抑郁症状”,需统一。(2)前言第一句补充参考文献。(3)1.1分层随机抽样具体描述。随机抽取具体方法是哪一种(直接抽选法、抽签法、随机数字表法等),补充说明。(4)大一至大三学生是否是所有学生均纳入调查,请描述清楚。(5)1.2中PHQ-2/GAD-2/CPMS/MPATS补充英文全称。1.2.3中“均分<0则为阴性”建议改为=0或<1,请核实回复。1.2.4中有无得分的界值。(6)图1的标题需要修改,要有自明性;图1重新作图,以JPG格式发送(去掉,与2.3统一保留3位小数)。(7)2.1中核对检出率是否正确,分母是否都为1799。(8)2.3第一句不通顺,核实修改。(9)参考文献[13][22]与正文不一致,文献[25]格式有误,文献[10]核对期刊名。 可以看出:编校意见已不仅仅限于格式等表面问题,也提出了有关内容逻辑和图表方面的问题;在指出稿件问题的同时,给作者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以达到提高稿件质量、增加稿件引用率和下载量的目的。 总的来说,编校工作是一项繁重、乏味的工作,对编校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这也意味着编校人员除了要具备优化文本、图像、表格的能力以及丰富的编辑实际操作技能经验之外,还要具备热情、细心、耐心和责任心。编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并非朝夕可得,需要在编校工作过程中日积月累才能逐步实现,进而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越。 四、提升编校人员专业素养的路径 (一)保持终身学习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始终保持初心并坚持终身学习是一名合格编校人员的必备要素,也是编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编校人员应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大量中外名著,从阅读中汲取养分、充盈自我,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强化文字功底,才能为作者的文章锦上添花。其次,编校人员要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储备相关学科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互联网时代,期刊信息内容丰富,查询和下载相关资料更加便捷。因此,编校人员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专业知识库,通过各大数据平台查阅权威性文章,判断学科的进展状况及研究热点,力求深入理解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以便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改变工作理念 编校人员应借鉴先进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编校工作筑牢根基。首先,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稿件内容,并结合评审意见进行编校,不断从中汲取专业知识,对不理解的内容主动征求专家意见,从而更好地掌握评审意见、提高自己的专业敏锐度,成为专家与作者的沟通桥梁。同时,在与作者的深度交流中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与作者共同学习成长,进一步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其次,在日常编校工作中,不仅要学会对各类稿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还要思考问题产生的缘由,纠正过往的习惯性盲点和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对编校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三)重视编校培训 编校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仅靠低头修改稿件是不够的。首先,编校人员要积极参加内部培训、专题讲座、继续教育等活动,拓宽学术眼界,确保出版专业知识与时俱进。其次,要及时了解和学习最新的出版法规和制度、掌握新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指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三分之二。”相较之前规定“累计不少于72学时”,现行规定中每年增加了18学时,这直接反映出业务培训对于编校人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外,各种专业学术会议是最新专业技术信息汇聚的平台,编校人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或擅长的方面挑选适合自己的学术会议,获取各自领域最新的学术进展,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确保稿件在编校过程中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参加会议时也要主动联系具有学术潜力的知名专家或学者,就会议内容与他们交换意见,努力与其建立良好、长期的关系,为下一步专题组稿、约稿的落实奠定基础。 (四)坚持编校创作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科技期刊对编校人员的基本要求,科技期刊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特征决定了编校人员应是“学者化”人才。首先,编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做到“编校研结合”,将自己的思考和心得撰写成读书笔记、学术文章。其次,编校人员要通过写作和申报课题掌握专业论文和科研项目的要求,不断尝试和努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编校和科研能力,真正地理解并满足作者和读者的需求。总之,编校人员应做到“学而时习之”,防止思想僵化、知识老化、行为固化。 五、结 语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我国高度重视学术期刊建设,同时,对于学术期刊编校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离不开编校质量,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更依赖于编校工作的创新和优化。编校工作是编校人员依靠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丰富的经验以及不厌其烦的耐心,将作者相对“生硬”的原稿经过一道道工序,“烹饪”成一篇可被读者直接“品尝”的专业文章的过程。编辑加工和校对的工作特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每一位编校人员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政治素养,使自己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学术水平得到提高,以确保编校质量。在日常工作中,编校人员也要及时归纳和思考,学会归类、分析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多接触新鲜事物,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严格把控科技期刊的质量关。文章只有经过这样反复地打磨,才能达到“色香味俱全”,让读者满意。科技期刊只有在高质量“编校工作”的守护下,才能被打造成精品、建设成为一流期刊,为建设学术强国和文化大国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