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嘉馨 赵苏|古装剧中“盛唐景观”的视觉修辞与当代价值呈现古装剧中“盛唐景观”的视觉修辞与当代价值呈现 赵嘉馨 赵苏 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 摘 要:随着影视剧市场的蓬勃发展,古装剧以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视听呈现,成为当下重要创作实践形式。在华夏历史的脉络中,“盛唐景观”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景观,不仅是影视剧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近年来,《长安十二时辰》《唐朝诡事录》《大唐狄公案》等展现“盛唐景观”的古装剧不断出现,并收获了观众的喜爱。本文从视觉修辞与文化认同两个理论维度出发,从隐喻、转喻和认同三个方向分析“盛唐题材”古装剧的视觉文本内涵,探究古装剧如何通过视觉修辞和文化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建构当代价值观,旨在提升我国影视剧创作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古装剧;“盛唐景观”;视觉修辞;文化认同;当代价值 2023年,于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表明了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随着文化复古风潮的兴起和影视特效技术的发展,古装剧的制作水平显著提高,通过生动地再现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将历史想象与现代价值观巧妙融合,使中华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弘扬,强化中华民族主体性。在研究性文章《古装剧的文化怀旧及其受众情感结构解读》中,作者朱丽丽与姜红莉对《琅琊榜》《清平乐》《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影视剧的豆瓣剧评进行爬梳发现,以“中国”“文化”“想象”“盛世”为代表的剧评关键词,集中体现了观众对盛世景观的认同。古装剧依托“盛唐景观”,对现代视角下的古代社会进行视觉转喻修辞和视觉隐喻修辞,有效地将盛唐的文化背景与当代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需求结合,唤起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视觉修辞,是指以视觉化的媒介文本、空间文本、事件文本为主体修辞对象,通过对视觉文本的策略性使用以及视觉话语的策略性建构与生产,达到对话与沟通功能的一种实践与方法。肯尼斯伯克的“象征行动理论”认为,视觉文本在传播一般象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视觉修辞实践达到增强文化认同的效果。本文从视觉修辞的核心视角出发,从隐喻、转喻两个理论层面,阐释古装剧中“盛唐景观”如何运用视觉修辞传递当代价值,以及在文化认同层面如何架起连接历史和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一、转喻修辞中的视觉形式呈现 在视觉修辞理论视域下,视觉转喻是视觉隐喻的基础。转喻修辞的本体和喻体处于同一认知域的,属于同域指代,在视觉转喻中表现为“图像指代”,代表着邻接性的修辞语言,对应的是“散文的”“现实的”“物质的”思维框架。在古装剧的“盛唐景观”视觉修辞中,处在组合轴上的转喻修辞,向观众转达的是现实问题,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而隐喻修辞对应的是聚合轴上隐匿的精神层面问题。 (一)古城景观的现代想象 地理空间作为戏剧情境构成的要素之一,不仅规定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和环境背景,还容纳着特定的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古城长安作为古装剧重要的视觉呈现场所,以我国古典审美为依托,不仅通过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等细致入微的视觉细节描绘出盛唐时期社会风貌,还展现了古典建筑的精致与和谐美,使观众切身感受到其美学价值。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雷佳音出色的“吃货演技”,一举带火了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增强了观众对古城长安的想象。 在古装剧“盛唐景观”书写中,部分历史真实虽然被艺术真实解构,并被置于介于真实与非真实的中间地带,但这种拟像的“在场”已成为文化输出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视觉特效技术的加持下,基于文化艺术考古的古装剧将古城布局融入到叙事中,进一步具象化“盛唐景观”,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例如,《长安十二时辰》将古长安城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怀远坊、青龙寺等经典场景与建筑展现到观众眼前,使他们感受到剧中司丞李必所说的长安城之“熙攘繁盛,光耀万年”。又如,《唐朝诡事录》利用特效描绘的参天楼形象,虽为杜撰,但其中蕴含的盛唐气象给予观众对中华民族辉煌历史与文化的合理想象,正如剧中太平公主登楼而望时所说:“美哉长安,壮哉我大唐”。 (二)仕宦形象的现代解读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唐朝的君臣关系较为和谐,而“盛唐景观”中最为突出的转喻即为对仕宦形象的转喻。近年来,盛唐题材古装剧中的官宦视觉形象转喻有了一定程度的新转向,从细致刻画官宦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转变为真实书写其内心的挣扎,具有深刻的反思精神,容易引发观众共鸣。在早期的《薛仁贵传奇》中,所有官员不顾自身安危,不假思索地放弃生命保护百姓,具有一定的传奇、神话色彩,脱离了现实人性问题。随着观众审美的提高,古装剧开始刻画“不完美”的官员模样,并将官宦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的抉择呈现出来,找到历史人物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联结点,表达一种能够穿透历史、抵达现实的现代意识,增加了真实性表达。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导演展现了右卫率姚汝在面临个人危险与长安百姓安危时的艰难抉择,刻画了角色从自私到无私的成长过程。挣扎与反思比单纯完美无缺的人性呈现更能引人入胜,这类古装剧的古典外壳下包裹着鲜明的现代内核,借助“盛唐景观”下鲜活、有血有肉的官宦形象,描绘了当代默默无闻、与“黑暗”殊死搏斗的人民公仆形象,拥有一种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创新意识。 (三)女性色彩的现代书写 唐朝不仅有闻名天下的武则天女皇形象,还有杨玉环的貌美、长孙皇后的端庄、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的智慧等形象,樊梨花、平阳公主的将门虎女形象。盛唐社会风气开放包容,女性地位大幅提升。在古装剧的“盛唐景观”中,性别问题隐匿在封建社会背景之下,对于男女权利的书写,即对现代社会中的男女权力问题的转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观众内心对于古代性别权力的刻板印象。 从发展脉络来看,早期的古装剧比较注重贤妻良母式女性形象的刻画。近年来,古装剧女性形象的呈现发生了一定转变。在“盛世景观”背景之下,女性拥有了侠者、文人、仵作等形象,更加符合现代价值观念下多元的女性形象,有助于唤醒当下女性的自我意识。 二、隐喻修辞中的精神内涵呈现 作为一种“诗性的”“象征的”“精神的”思维框架,隐喻在视觉体系中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4]。利用隐喻的思维方式,创设一个对比性、类比性的语境关系,能够在一种比较性的认识框架中完成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和认知[10]。古装剧虽然是以古代的场景、人物为主线展开叙事,但处在聚合轴中隐匿的、不在场的隐喻修辞却表达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内涵。在古装剧“盛唐景观”的华丽视听呈现下,蕴含着当代社会价值中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隐喻,包括对科学技术的传承发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以及对民族精神的赓续发展。 (一)科学技术的传承发扬 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古装剧“盛唐景观”的书写中,科技力量的视听呈现对现代社会存在一定的隐喻修辞作用。例如,在《长安十二时辰》有关“望楼”与“大案牍术”的描绘中,“望楼”类似于现代监控、短信的结合体,“大案牍术”则类似于现代的大数据检索,即通过特殊演算方法快速搜寻到信息,这些“黑科技”曾一度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古装剧借助“盛唐景观”,将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与优势呈现出来,这与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不谋而合。将科技创新观念融入古装剧的创作实践中,能够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科技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二)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确立民族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对于影视文本而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扬的现实需要,也是影视创作回应现实、观照社会的逻辑支点。近年来,古装剧致力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古装剧将现代社会与盛唐时期相连接,在为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传递了传统文化之美,引发观众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形式上来看,关于“盛唐景观”的视听描述,往往采用恢弘大气的中式画面构图——对称构图和古典端庄的中国色彩——红色、黄色,将节日与叙事相连接,用独具中华美学的视听表达获取观众的青睐,给他们带来精神享受。例如,《长安十二时辰》开篇展现了上元节西市开市时的繁荣景象,构建出一种独特的东方古典景观。从内容上看,“盛唐景观”中的传统文化种类极为多样,不仅有绘画、舞蹈、音乐、文学等古典艺术,还包含美食、茶道、中医等文化遗产。 (三)民族精神的赓续发展 新时代,融合了多种类型与题材的古装剧,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叙事阶段,以更加贴近年轻态的样貌呈现在观众眼前,潜移默化地将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传递给观众,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古装剧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隐喻着现代社会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例如,《唐朝诡事录》对参天楼的建造者宇文慕恺的描述,《长安十二时辰》对花灯的建造者毛顺的形象刻画,都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赞颂。此外,《热血长安》中,精彩的异域元素展现了盛唐时期包容兼续的文化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唐朝诡事录》中卢凌风不受斜封官(非正式任命官员),在受挫之际仍顽强拼搏,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精神。 三、古装剧“盛世景观”的文化认同塑造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唐朝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古装剧“盛唐景观”中,无论是转喻修辞中的视觉形式呈现,还是隐喻修辞中的精神内涵呈现,都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一方面,对于中华民族内部而言,影视剧将视角放置在繁荣的李唐王朝时期,将传统文化艺术形态与现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形态相联系,实现当代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对于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民族而言,“盛世景观”展现出我国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形象不谋而合,在跨文化交往中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先进理念。 其一,对于中华民族内部而言,古装剧借由“盛唐景观”中的视觉描绘,对唐长安进行想象性建构,有助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当下,国潮文化的兴起便是凸显中华民族主体性地位的表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此外,古装剧所呈现出的富丽堂皇的盛世景观与当代社会和平安定繁荣的景象相呼应,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传承有着促进作用。 其二,古装剧所塑造的“盛唐景观”有助于外国受众正确认知中华文化。首先,在“盛唐景观”的刻画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包容态度。无论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波斯王子,还是《唐朝诡事录》中的西域舞娘,亦或是路人群像中随处可见的异域人士,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包容性。其次是对于理性精神的展现,除了《长安十二时辰》中提及的“望楼”与“大案牍术”,还有《狄仁杰探案》《唐朝诡事录》《御赐小仵作》等“悬疑+古装”剧中的各种硬核推理元素,以及《大唐狄公案》中呈现的“中国神探”形象。这些影视剧通过流媒体平台“飞出海外”,在诸多国家和地区播放,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性光辉。 四、结语 近年来,古装剧中“盛唐景观”的书写逐渐多样化与精良化,《长安十二时辰》《唐朝诡事录》等剧在服装、道具、化妆、场景等视觉效果呈现方面细致雕琢。然而,部分古装剧仍存在“魔”改历史、特效不精致、内容无深度等情况,虽红极一时,却难成经典。随着现代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观众对于视听艺术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今后的古装剧在呈现“盛唐景观”时,应重视展现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具有戏剧冲突和历史价值的故事原型,以优质的影视制作讲好中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