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艺霖|工业题材电影在新世纪的银幕转化与文化探索工业题材电影在新世纪的银幕转化与文化探索 王艺霖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十七年”时期的工业题材电影塑造了一批工人英雄形象,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新世纪以来,工业题材电影紧跟时事,保留历史元素的同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研究新世纪工业题材电影的变化,分析这些电影的创作手法,并对部分废墟电影进行了探讨与思考,旨在助力工业题材电影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工业题材电影;银幕转化;文化探索 一、引 言 工业题材电影《钢铁意志》(2022年)将鞍钢劳模们搬上银幕,并回望了第一代产业工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该片与《钢的琴》(2011年)、第53届金马奖最佳影片《八月》(2017年)、引发热议的电影《少年巴比伦》(2017年)等一起将“工业题材电影”再次带到大众视野中,并构成了以怀旧为主题、重建工人集体文化记忆的历史回潮现象。这种现象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于怀旧情感的需求,也促进了社会对工业文化和工人群体的关注和尊重。 在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周扬做了题为《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首次提出“工业题材”这一概念,并指出文学创作应把题材作为“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随着“工业题材”概念的广泛传播,电影创作者将镜头对准那些为国家工业化进程默默奉献的工人。从讲述铁路工人抢救松花江桥的影片《桥》(1949年),到后来讲述铁路运输的《女司机》(1950年)、《英雄司机》(1954年),再到讲述钢铁行业的影片《钢铁世家》(1959年),工业题材电影成为观察、纪录“现代中国”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工业题材电影自诞生起就与国家意志、工业化历史有着极强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其叙事蓝本往往借鉴、取材于工业发展中的真实状况或事件,是对历史的修饰、润色和改编。 近年来,电影对工业化历史、生产事件、国营厂区空间的呈现带有强烈的历史回溯性,无论是《八月》《你好,李焕英》(2021年)展现的工厂大院生活,还是《铁人王进喜》(2011年)、《钢铁意志》中出现的劳模精神,这些极具时代性的记忆正在被有意识地唤醒。这类影片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和创作美学,赋予“工业题材”新的时代特征。电影作为一种叙事媒介,在文化传承与历史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诸多国家的电影都或隐或现地参与到本国文化的历史建构中”。因此,本文既聚焦于《钢铁意志》《铁人王进喜》等工业题材的电影文本,也关注《钢的琴》《少年巴比伦》等带有个人化色彩的作品,探讨新世纪以来工业题材电影的变化趋势,分析其创作手法,旨在为新时代背景下讲好工业故事提供启示。 二、“英雄神话”与“去神化” (一)20世纪电影中的“英雄神话” 在民族文学中,英雄、俊杰、楷模、典范等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反映了人类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和社会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体现了人有一种出于本能的进步要求。工业题材电影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导演通过深入挖掘工业战线上的各类事迹,塑造出一系列工人英雄形象,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同时,这些形象也承载着导演对工业精神的歌颂。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导演将工业精神具象化为生动的工人形象,使观众在感受故事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工业精神的伟大和崇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一段时期内,根据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施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人开始作为主要人物形象出现在工业题材电影中,彰显出自强不息、勇于探索、敢想敢做的精神。 “十七年”工业题材影片中的“英雄工人”,为完成工业生产、解决工业难题而不分昼夜地努力拼搏、力挽狂澜,最终达到产业目标。如影片《伟大的起点》(1954年)中,主任陆忠奎经过反复思考、彻夜钻研,提出将原有的15吨炼钢炉扩建为20吨的建议,在工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下,冶炼时间大大缩短,钢铁产量大幅增加,产量记录也不断被刷新;电影《换了人间》(1959年)也聚焦工业领域,通过描绘工人们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场景,展现了工人阶级的昂扬斗志。对此,有学者说:“他们胸中装着一个使整个工业战线都‘飞起来’的美好理想,这个美好理想已经超越了一个工厂,一个局部,一个狭隘的范围”。 (二)新世纪电影中的“去神化” 新世纪工业题材电影加入了一些生活化情节,使劳模的形象更加自然、接地气,进一步贴合观众的生活,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电影镜头开始,聚焦于工厂之外或家庭之中的生活情景,关注劳模的个人情感与内心世界。影片《钢铁意志》(如图1)就精准刻画了无私奉献的劳模形象,主人公孟泰是钢铁厂的核心技术人员,由于工作原因,总会忽略妻子和孩子。在困难时期,他宰杀自家不舍得吃的乳猪给专家们改善伙食,他的孩子却只能探着头看着肉咽口水。同时,影片还加入了感情线,如劳模赵铁池在支援钢厂时忍痛割舍对孙雪飞萌发的爱意,观众看到了他在面对情感时的犹豫、挣扎和牺牲。赵铁池虽然是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工人代表,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需求的人。在工业题材电影中,如果仅围绕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展开叙事,会让影片显得单调乏味,适当加入感情线,则能打破这种单调性,丰富影片叙事。 此外,新世纪的电影对共产党员以及基层干部进行了细致刻画,如影片《郭明义》中的劳模郭明义,是一名基层公路管理员,始终把党的宗旨铭记在心,对待每项工作都尽职尽责。为了给身患白血病的男孩寻找干细胞配型,他在职工浴池里一边为工友搓澡挣钱,一边宣传捐献干细胞的意义。他总是积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高危产妇献血、把单位分房的福利让给工友,体现了平凡人物身上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 三、历史资源的再利用 (一)承古启今,与时俱进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影市场涌现出一批与时俱进、制作精良的工业题材(或工业元素)影片,重现了“十七年”时期的工业场景。这些电影从过去的真实事件或现实生活中提取故事素材,在保留传统工业题材电影精髓的同时带来新诠释。 虽然部分电影的主角以及事迹相似,但制作团队积极创新,努力寻找新的表达方式。比如,影片《铁人》(2009年)和《铁人王进喜》(2011年)都深入刻画了石油工人王进喜的形象,但不同之处在于《铁人》没有沿用传统的创作模式,而是创造性地把两个不同时空的形象放在一起,深刻展现了“铁人”精神在新世纪的传承与延续;《铁人王进喜》则采用倒叙的创作手法,通过美国女记者露茜在大庆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也使王进喜这一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观。 (二)艺术与技术上的创新 新世纪的工业题材电影凭借艺术和技术手段重塑电影情节,使观众能更加深入理解工业的意义和价值。这种重塑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叙事方式,还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让工业题材电影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艺术手段方面,电影采用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如《二十四城记》(2008年)采用“伪记录”的叙事方式,对原厂区工人进行采访,并结合虚构的剧情,使观众在真实与想象之间来回切换,从而深刻感受到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联系,起到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鸣的作用。此外,2011年上映的《铁人王进喜》,采用独特的他者叙述视角,使故事更具情感色彩,同时,站在他者立场构建出的铁人形象也变得更加客观、真实,令人信服。 在技术方面,电影经历了显著的进步和创新,如超高清技术和特效技术的运用,创造出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真实的环境是观众“进入”影像世界的基础,布置逼真的场景能够唤起观众对历史的记忆。影片《钢铁意志》以实景加工为主,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鞍钢厂内真实的空间与工业新气象。同时,借助数字技术辅助拍摄,营造了特殊的场景氛围,使影片更具视觉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在拍摄赵铁池收复钢厂的情节时需要大雪纷飞的场景,但拍摄时间是夏天,无法自然呈现雪景。“因此,在拍摄前期,摄制团队利用布置的人造假雪进行实拍,而在远景中则利用CG特效模拟冰天雪地的寒冬氛围,让雪花在不同风向、风速的转变中形成不同的疏密程度、强弱姿态与细节变化,以强调影像的真实感,同时利用后期调色技术,降低场景中的色彩饱和度,增强冰冷、恶劣的冷调氛围。”此外,《钢铁意志》的制作团队还通过后期制作,模拟出铁水沸腾时的状态。这些细节的设计,制造了多个震撼人心的瞬间,营造出独特的美学效果。 四、我国“废墟电影”的不足之处及可供借鉴的案例分析 (一)我国“废墟电影”的不足之处 21世纪初,我国电影市场出现了第六代导演群体,他们大多成长于改革开放后,受个人成长经历影响,其叙事语言偏向于通过百姓的视角去揭示生活,电影中总会出现一些废弃的厂房、烂尾建筑、炸毁的烟囱等“废墟”图景。“废墟为影像提供了某种‘裂口’,‘撕开’了影片中的虚构世界,揭示了复杂的时间性、隐藏的涌动记忆以及内在症候。”因此,这类电影又被业内人士称为“废墟电影”。 影片《钢的琴》开头就出现了废弃的工厂以及矗立在画面中央的烟囱,这两个烟囱代表着20世纪逐渐衰落的工业文明,随着影片结尾烟囱的倒塌,曾经辉煌的工业遗迹变为一片废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而电影《少年巴比伦》(2017年)则是工业衰退、时代变迁和青春记忆相互融合的产物,以主人公路小路的视角去讲述他的青春时期,工业衰退的景象与青春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此外,《八月》(2016年)、《六人晚餐》(2017年)、《暴雪将至》(2017年)等影片也带有“工业元素”,它们都承载着时代变革所留下的记忆,观众能从中感受到那些经历者对过往工业文化的缅怀与感伤。 虽然这些“废墟电影”能够引人深思,但在叙事方面亦有不足之处。一是导演偏向于叙述苦难、悲伤,容易使大众产生认知偏差;二是影片过于强调个体而忽略了群体——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今已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制造大国,但部分电影未紧随时代潮流,对工业现状的描述与呈现不够全面。 (二)优秀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逐渐完善,出现了一批不同于以往的“废墟电影”以及讲述工匠故事的优秀纪录片。如电影《二十四城记》中制造飞机的420老国营工厂迁移到新的工业园,不仅体现了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还标志着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电影对工人的辛勤劳动给予了深深的敬意,展现了时代变革带给社会的积极影响。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纪录片栏目《创新进行时》,聚焦国家创新发展、展示创新成果、弘扬创新精神,详细介绍了我国钢铁企业以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依托,打造智能化的智慧钢厂,并对其进行了揭秘。此外,《中国建造》《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反映中国工业和“中国制造”的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制造业的最新发展情况,讲述那些活跃在第一生产线的工人们的故事,彰显制造业背后的工业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让观众清晰地了解到我国工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当下世界4工业的发展格局。在讲述过程中,为了使枯燥的工业生产内容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制作团队运用了一些艺术的加工手法,将部分工业生产原理通过动画形式进行展示,使纪录片变得更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五、结语 新世纪的工业题材电影是对历史记忆的复现,也为工业振兴提供了精神力量。今后,中国电影工作者应更加全面、具体地对待历史事件,采用多样化的笔触和方式创造出精彩的工业影像画面。同时,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创作手法,保持美学创新,让“工业题材电影”在时代洪流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