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刊号:ISSN 1672-8122 

国内刊号:CN 61-1430/G

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 苑一帆|梨园在云端:网络游戏对戏曲文化的传播实践
详细内容

苑一帆|梨园在云端:网络游戏对戏曲文化的传播实践

梨园在云端:网络游戏对戏曲文化的传播实践

苑一帆

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

摘 要:目前,我国已有许多游戏将戏曲作为叙事窗口,并采取符号化、系统化、景观化的表达方式,为戏曲文化乃至中国式美学在数媒时代的呈现提供了参考。本文分析了网络游戏的内容创新,为戏曲的发展与传承提供新路径,旨在说明网络游戏能够消弭戏曲认知偏差,唤醒受众的集体记忆,提升其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戏曲游戏;游戏传播;中华文化;中国游戏

一、引 言

历史学者霍布斯鲍姆认为,传统文化需要在当代语境中不断融合、生成与发明。戏曲文化遵循着独特的“在场”观看与演出模式,参与人们的文娱活动与精神世界的建构。然而,互联网科技浪潮与“黑天鹅”事件促使戏曲文化开始寻求新的发展与传播路径。在众多媒介中,游戏是具有价值的一种传播方式。一方面,戏曲的艺术特质及娱乐的传播目的与游戏相符;另一方面,戏曲文化也符合游戏的社会性、文化性、经济性以政治意义。文化与价值观能借助受欢迎的游戏来反映。因此,戏曲也能在网络游戏的在线仪式中实现传承。

二、中国游戏对戏曲元素的多维呈现

(一)符号化呈现戏曲元素

符号化呈现戏曲元素即通过人物服饰、游戏音乐等视听符号,传达与戏曲艺术相关的文化碎片。现象级游戏《王者荣耀》注重传播戏曲文化,除了在角色外形设计上融入戏曲元素外,还把戏曲身段、川剧变脸、喷火等特技与角色相结合,通过高交互性和强重复性加深玩家对戏曲元素的记忆。网易的竞技对战手游《决战!平安京》也推出了皮肤“梨园百相”和“戏马台前”,展现了旦角与净角水袖、花脸、甲衣、靠旗等扮相行头。2021年,《英雄联盟》与梅兰芳第三代弟子董飞合作推出了游戏十周年京剧版纪念曲《新生》。2022年,射击类游戏《CS:GO》推出了首个中文音乐盒子——秦腔主题《花脸》,从专辑封面的视觉设计到音乐风格的传达,都让“吼秦腔”的戏剧张力与游戏竞技张力形成对照。同时,《逆水寒》邀请流行歌手演绎融合了昆曲和京剧唱腔的歌曲《赤伶》。此外,《原神》中角色“魈”的面具设计参考了萍乡湘东傩戏面具的部分元素,展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虽然游戏核心内容与戏曲文化相去甚远,但此类游戏玩家基数大,能够激发玩家对戏曲文化的兴趣,扩大戏曲文化的受众面。比如,《CS:GO》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电子竞技比赛游戏项目之一,《王者荣耀》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较大影响力。这两部作品中戏曲游戏皮肤、音乐等视觉、听觉符号信息的传达与日常生活较为贴近,同游戏核心玩法与设计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可玩性,提升了戏曲文化的传播效果。

(二)整体性展现戏曲内容

游戏不仅需要剧情、奖励、竞技,也需要情绪、社交、互动、知识乃至价值观,它们能够用来传授知识、安抚情绪、传递理念、构建认同。因此,在游戏中仅加入符号化的戏曲元素并不能有效激发用户兴趣。用户需要“戏曲游戏”而不是“游戏戏曲”,所以除了寻找戏曲与游戏玩法的共通之处,还要整合戏曲文化,探索网络空间与现代语境下更为理想的传播模式,将戏曲作品改编为独立游戏。比如,艺术鉴赏短篇游戏《皮影京剧:锁麟囊》,将皮影场景与京剧结合。玩家能扮演戏曲人物薛湘灵,体验挑选嫁妆、慷慨赠送锁麟囊等游戏情节。中式民俗悬疑解密系列游戏《纸嫁衣》,以中国传统戏曲《倩女离魂》《西厢记》《牡丹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为叙事蓝本。玩家在其中能够体验融合了传统戏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中式爱情故事,在解密互动中了解戏曲知识与戏曲传承现状。《纸嫁衣》B站官方账号显示,截至2024年8月底,已获得超238万粉丝,这说明该游戏在Z世代群体中拥有一定影响力。

相比于单纯的符号化呈现,独立游戏中高品质的戏曲艺术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戏曲的魅力,推动玩家完成线上体验到线下观剧意识的转变,有利于消解艺术跨门类和形式传播中的内容折损与误读。

(三)景观化再现戏曲文化

空间在任何媒介文本中都是故事的载体。哲学家巴拉什认为,空间不只是载物容器,更是人类意识的幸福栖居之所。2018年,《逆水寒》上线了“瓦舍听戏”的互动系统,该系统模拟我国古代戏曲演出场域,在其中玩家能操控自己的虚拟化身(avatar),在戏台“梨韵阁”听取《梁祝》《牡丹亭》《女驸马》等经典曲目。

这种景观化呈现形成了集抽象娱乐和具象体验为一体的有限仪式空间,与现实团圆、和美的节庆氛围形成同构,有利于玩家构建保真度高、沉浸感强的文化记忆。不仅实现了戏曲传播,更是用生动、精美的非文字场景为玩家带来美学体验,帮助他们了解我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于中国式美学的认同。

三、中国游戏对戏曲文化传播的有力推进

(一)对戏曲艺术传播空间的有效建构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与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我国游10戏用户约6.68亿人,年龄分布为18-25岁,与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群体高度重合[7]。对于年轻人来说,戏曲的固定程式、虚拟写意的风格以及方言韵白与他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有一定的欣赏门槛。然而,他们善于接受新鲜的、高质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事物。相较于倾销式、说教式传播,游戏借助娱乐的方式传播戏曲文化,并根植于“Z世代”以兴趣结缘的“趣缘社交”,构建出他们认同的文化记忆,解读戏曲的留白意蕴、弘扬家国情怀,搭建出一个理想化的艺术空间。

(二)对戏曲表演内容的有机创新

游戏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反哺”,比如,角色扮演游戏《剑侠情缘网络版三》和《原神》找到了游戏内容与戏曲文化创新的联结点,推动了戏曲的创新。2015年,广东粤剧院与《剑侠情缘网络版三》联合出品了跨界创新粤剧《决战天策府》。该剧自登台后广受欢迎、经久不衰,并一举拿下道略演艺“中国传统戏曲票房”和“中国新创传统戏曲票房”的双项第一。此外,该剧将戏曲传统中独有的踢花枪、剑舞以及粤剧独有的南派武功与游戏元素相结合,运用3D等技术,在探索Z世代兴趣点与传统艺术结合点的同时增强观众的视听体验。

2022年1月,《原神》上线了衍生动漫视频《神女劈观》。在形象设计上,云堇将盔头、靠旗、翎子、云肩等典型戏曲元素与齐刘海、“洛丽塔”裙等现代服饰、装扮相结合,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通过程式创新消解了戏曲去生活化的舞台疏离感。玩家代入游戏中可操控的角色,在游戏中体验戏曲创作、教育和传播的完整流程。

(三)对戏曲走出国门的有力促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曲成为了打开国际局势的重要文化外交抓手。基于“文化强国”战略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宏观角度,“游戏出海”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文化软实力增强与国际传播力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有许多高质量设计和具有特色的游戏征服了一大批海外玩家,拓展了海外市场中国游戏占有率。比如,截至2024年5月,《原神》的衍生动漫视频《神女劈观》在海外主流视频网站YouTube上获得了1062万次播放、39万次点赞。同时,《神女劈观》的“出圈”也为戏曲表演艺术家在海外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YouTube已经出现了粤剧、黄梅戏、昆曲等数十个剧种的翻唱。由此可见,《神女劈观》与游戏《原神》助推了戏曲艺术的向外发展,促进了戏曲在数字化时代和“Z世代”受众之间的传播,也为提高我国文化建设、文化开放、文化影响力水平作出了贡献。

四、中国游戏对戏曲文化呈现的局限性

目前诸多成功的案例证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有利于戏曲艺术的时代性发展。但是,游戏具有商业化属性和娱乐化特征,所以还要对这种跨界融合新实践多一些“冷思考”。

(一)戏曲知识的“低保真性”

在伽达默尔看来,“游戏的本质在于游戏者脱离追求目的时紧张状态的体验”。娱乐性与社会赋予的教化意义,使得游戏饱受着“轻松愉悦性与严肃性”的争议。在市场化的驱动下,个别游戏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用浅表的、符号化的甚至庸俗的内容吸引玩家眼球。此外,在游戏媒介接触过程中,受制于游戏规则,任务导向型的用户或许只会追求“获胜”或“通关”,却忽略了场景与其他文化符号的艺术价值。在戏曲艺术式微的背景下,创作方的商业视角局限性和市场的娱乐化趋向共同影响了戏曲文化的保真性。

(二)传达符号的同质化

目前,我国市场上流行的游戏以架空世界观的魔幻、武侠题材为主,并且八成以上都是由多方对垒竞技的形式构成,缺乏对于历史文化底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简单重复符号、大型IP的机械化“续作”或停留在视效技术层面上的创新,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忽略了其意图传达的价值观念。同时,对于戏曲文化的切入点大多停留在京剧或其他大剧种上,对于其他小众非遗作品、地方戏的关注不够;呈现的内容仅仅囊括扮相和唱腔,未能深入挖掘戏曲美学。此外,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高低语境使得相应的叙事难以形成受众本位的“对话”转向。在猎奇兴趣消失后,搭建起的文化交流舞台变成扁平化的“刻奇”,导致戏曲陷入传播效益、边际效益递减的窘境。

(三)萌系叙事的形式解构

尼尔·波兹曼认为,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提供了新的方式。在文化壁垒的制约下,以可爱、亲和、平易近人为主要表征的“萌”文化形成了“萌系叙事”模式,与日式动漫的视觉风格形成对比,成为现代流行文化的“主流”之趋。客观来看,“萌系叙事”为玩家提供轻松的、沉浸式的游戏体验,所以游戏承载的戏曲故事也多采取类似的“萌系”叙事思路。但戏曲文化被引入游戏,并被“萌系”转述后,宏大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哲学智慧命题被解构成泛娱乐话题,不利于青少年玩家建构对戏曲文化的客观认知和理性思维。

五、中国游戏的优化策略

游戏中核心内容、附加产品共同构成了文化内涵的多种呈现方式。为了弥合产品与文化传播效果之间的鸿沟,除了要有“形”的完善,还要有“实”的发力。

(一)“形”的层面持续完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VR(虚拟现实)技术被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高水平游戏制作商广泛运用。2021年,米哈游与上海瑞金医院围绕VR技术的开发与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等研究课题开展全方位合作,将在2030年“打造十亿人愿意生活的虚拟世界”。VR技术是沟通线上空间与线下世界的“新十字路口”。中国游戏以“高成本、高质量、高体量”(3A)的制作标准融合VR技术打造出的“虚拟现实世界”,体现出游戏制作者对中华文化的创新构思。戏曲艺术无论是在表演还是传承方面,均能借助虚拟世界完成教学指导与表演场景搭建,实现高质量传播。此外,中国游戏还应树立IP意识,遵守著作权规范,自觉抵制“创意抄袭”“换皮游戏”。《神女劈观》的现象级传播说明了戏曲主题游戏适合“借力”主流媒体进行传播,利用游戏化思维,形成合塑力量与文化矩阵,打通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将持续一时的“戏曲游戏热”内化为经久不衰的戏曲文化影响力。

(二)“实”的维度持续发力

游戏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游戏制作要在戏曲的视听符号与内容上下功夫,将戏曲创作逻辑、教育思维、传播章法融入其中。戏曲歌曲作为一种融合当代视听习惯的内容创新,承载了戏曲文化中唱词、唱腔、板式等艺术精华,形成了一种具有高触及度、高传播率、规模性的传播模式,为未来的戏曲游戏创作提供了思路。在现代游戏创作中,应遵循文化传承与实用性原则,基于传统文化的创造不应与时代和生活实践脱轨。同时,在叙事层面要拓展“中国故事”的外延,为戏曲游戏提供新的创作空间,引入彰显中国思维、理念和价值观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六、结  语

在传播资源日益盈余与受众本位化的传播格局下,关系、情感、场景主导的传播日益取代了传统的一对多传播,游戏在承载文化与实现复合型传播实践中的潜力开始显现。今后,游戏也将跃升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范式。戏曲故事“入局”游戏的实践,促使游戏必须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减少泛娱乐化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挖掘美学价值及文化底蕴,建立“中国智造”的传播策略,促进戏曲复兴、传播以及出海,讲好生动、具象、具有说服力的中国故事。


24小时服务热线:029-81298560 029-81298610
更多

陕西今传媒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微信公众号

扫码订阅  今传媒

http://www.masscm.com

COPYRIGTT  2014-2025,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