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勇超 韩棚格 张小卫|抢抓微短剧发展新机遇 打造网络视听新高地———陕西省微短剧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抢抓微短剧发展新机遇 打造网络视听新高地———陕西省微短剧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武勇超 韩棚格 张小卫 按照陕西省委部署要求,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带领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就如何抢抓微短剧发展机遇,推动陕西省微短剧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文无传媒、九垚影视、星光映美、西影集团等10多家微短剧相关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听取专家学者和部分企业负责人意见建议,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微短剧行业发展总体情况 202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在备案系统新增“网络微短剧”板块,将网络微短剧正式纳入视频剧集赛道。同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微短剧定义为单集时长10分钟以内的网络影视剧,这是继网络影视剧、网络电影、网络动画片后第四种官方认可的网络影视作品形态。2022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将网络微短剧的定义修改为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 基于制作成本低、内容轻量化、传播分众化等特征,微短剧已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形式、业务模式、传播方式的新兴网络文艺样态,并且近年来呈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微短剧全年备案数量398部,2022年则上升到2775部,到2023年再度攀升至3574部,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接近当年电影市场规模的七成。同期,在抖音APP上每天主动搜索微短剧的用户数量增长2倍,播放量破亿的微短剧达500部,其中,有12部作品播放量破10亿;快手微短剧日均活跃用户数量2.7亿,每日观看10集以上微短剧的用户数为9400万,同比增长52.6%。 与此同时,微短剧在海外市场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推动中国故事“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通报显示,2023年中国短剧在海外短剧市场的份额超过80%。中国IP本土化制作的短剧在欧美市场实现“破圈”传播,短剧平台ReelShort(中文在线旗下枫叶互动的短剧出海产品)下载量一度超过TikTok。截至2023年底,中国短剧出海平台TOP5收入达5318万美元。 然而,随着微短剧市场的爆火,以低俗内容、打“擦边球”方式博流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023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行动,合计下架上百部违规微短剧。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要求,从2024年6月1日起,未经审核、备案的短剧不得上网传播。各大网络平台也及时跟进落实国家广电总局最新要求,正在研究制定完善的制度规定,以更好地促进微短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陕西省微短剧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 遇 1.资源禀赋优势明显。陕西省文学、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各门类艺术底蕴深厚,尤其是“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长安画派”“陕西戏剧”以及“陕北民歌”等享誉全国,在剧本创作、演员招募、拍摄制作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具有近20年发展历程的“都市碎戏”“狼人虎剧”两档栏目剧培养的众多影视从业人员和院校影视专业师生,以及一大批传统影视导演、编剧、演员等,为快速进入微短剧赛道,助力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微短剧作为新兴文化产品,既满足了人们多样的文化需求,又以文化消费新场景拓展了文化产业新赛道。加之,微短剧投资低、回本快、收益高,受众广泛、市场青睐,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比如,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拍摄仅用时10天,上线当日充值超2000万元;《无双》单日充值达5500万元、上线8天超1亿元、两个月破3亿元。业内预测分析,2027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 3.先发优势初步形成。基于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影视创作经验,陕西省已经在微短剧行业中占得先机,形成了微短剧制作的“西安现象”和企业矩阵。目前,在陕注册的影视制作机构1600余家,其中,在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备案系统登记的有442家。微短剧相关企业5700余家,数量位列全国第3。2023年,陕西省共申报微短剧191个,通过审核备案的有86个,成片上线33部,位居全国第8。在上半年微短剧10家头部企业生产的51部爆款剧中,34部由西安公司承制,占66%。此外,微短剧《鉴心》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精品微短剧推荐作品,《恋恋小食光》等3部作品入选“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目录(全国共28部),入选作品数量排名全国第3,另有6部作品被纳入重点跟踪指导序列。 4.市场环境日臻完善。省广电局联合曲江影视、咪咕文化共同实施了微短剧“繁星计划”,通过项目评估、报审立项、项目扶持、资源导入等方式帮助精品网络微短剧创作项目落地。西安市未央区打造微短剧拍摄基地,拿出1000万元奖励支持100部微短剧佳作。西咸新区建设6家拍摄基地和3个专业孵化基地,为微短剧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省内多家微短剧企业通过组建“爆款联盟”,实现资源互推、产品互评、良性竞争。此外,服装道具、摄影器材租赁,影棚搭建等上下游相关产业也逐步实现与微短剧产业结合融入,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产业集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二)挑 战 陕西省微短剧发展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内容同质化明显。同全国一样,陕西省微短剧主要集中在玄幻、穿越、古装、战神、复仇等方面,甚至有的微短剧存在同一IP多次翻拍情况。二是收益模式单一。微短剧产业链包含剧本创作、拍摄制作、投放播出、宣传推广等环节,西安的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制作环节,剧本、题材、制作经费等由版权方或平台方提供,多数企业仅负责“来料加工”,分账比例由平台决定,行业话语权不大,总体收益偏低。三是平台影响力不强。微短剧对传播平台的依赖性强,陕西省自建的“西西剧场”“唐潮小剧场”“西部短剧”等播出平台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播出平台。四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原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对微短剧扶持的针对性较弱,扶持内容和对象需进一步细化。 三、推动陕西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当前微短剧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要抢抓机遇,加大对微短剧全产业链的整体设计和布局,从政策扶持、内容品质、平台建设、发展模式、行业生态等多点发力,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提升,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将西安打造成“微短剧之都”。 (一)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尽快研究出台更加全面有效的微短剧产业扶持政策,延伸补齐网络视听产业链,做大做强头部企业,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二是推动设立陕西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服务中心(可不增加编制、人员、机构数额,由省广电局原有下属机构增加、转变职能承担),更好服务微短剧企业发展。三是加强对编剧尤其是青年编剧人才的培养和扶持,从源头上解决剧本和版权问题。四是设立网络视听产业发展基金,为陕西省自有平台建设和重点剧目创作提供资金支持。 (二)强化选题引导,深耕精品创作 一是研究制定陕西省微短剧产业发展规划,建立选题项目库,加大支持力度,引导鼓励创作聚焦社会热点、反映现实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真善美的主旋律作品。二是丰富拓展微短剧题材,探索“微短剧+文旅”“微短剧+教育学习”“微短剧+乡村振兴”“微短剧+应急科普”等内容创作,更好发挥微短剧对相关行业的带动效应。三是深耕陕西文化资源优势,推出更多具有“陕派”特色的精品微短剧,进一步凸显陕西文化标识,赋能文化强省建设。 (三)推动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利用、盘活西安市区内现有空置楼宇,建设1—2个能满足微短剧常规生产的基地,健全有规模的内容创作空间和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为微短剧IP开发、拍摄制作、发行分销等相关机构打造一站式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二是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用好西部国家版权交易中心等平台,推动微短剧制作上中下游各类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综合生产效率。三是实施微短剧产业链提升工程,延伸拓展产业链条,促进金融企业、投资机构与重点微短剧企业沟通对接,精准支持孵化带动中小微短剧企业发展壮大。 (四)搭建平台载体,拓展传播渠道 一是积极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及番茄、七猫等网文平台加强合作与数据共享,保障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西部短剧”、西部电影集团的“西西剧场”“唐潮小剧场”等自有平台建设,让更多微短剧在陕西写、陕西做、陕西投,做到“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同时发力。二是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艺术节增设专门的微短剧单元,通过微短剧竞赛、推优、交流和展示,使其成为全国瞩目的微短剧盛会。三是主动承办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微短剧会议、论坛等活动,持续提升陕西省微短剧的影响力。 (五)规范行业秩序,推动健康发展。 一是简政放权,完善适应微短剧特点的备案体系,建立微短剧审查绿色通道,在坚守原则底线的前提下,提升审批时效,让陕西出品有品位、有速度、有数量。二是加强短视频平台账号的管理和引导,扎实开展“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规范《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发放,推动微短剧向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三是成立陕西省网络视听产业协会,更好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促进网络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 (调研组组长:武勇超;副组长:韩棚格;成员:张小卫、曹丽、刘晓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