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师范生廉洁教育的价值指向与路径探索
任林洋
南京晓庄学院
摘 要:师范生廉洁教育作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师范生的健康成长、师德建设与培养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师范生廉洁教育实践,提出要从系统梳理廉洁知识体系、强化情感体验和意志磨练、深入发挥德育环境塑造作用以及上好教师职业生涯课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廉洁教育水平,达成廉洁教育目标,助力师范生培养取得更高质效。
关键词:师范生;廉洁教育;路径探索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国际社会反腐败斗争的共识,也是我国推进反腐败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师范生是大学生群体中重要且特殊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他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另一方面,他们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需要师德垂范。师范生廉洁教育,既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师范生健康成长、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以及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落实,具有突出的行动价值和鲜明的社会意义。
一、师范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是对个体及群体在德性方面的要求。由于德性是对“人”要求中相对高位的存在,仅靠外在约束、警示或禁令等,无法使主体形成行为自觉。《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要发挥廉洁教育“基础作用”。因此,开展师范生廉洁教育,更加突出了系统性教育培养在促进师范生德性养成、呼唤其德性自觉上的积极作用。
(一)师范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性
廉洁观是一种价值观,是人基于自身对廉洁的认识、思考、判断作出的选择或取向,并在长期选择或取向中形成稳定的观念。对师范生开展廉洁教育,是期望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系统的廉洁教育活动和设计,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廉洁观,进而用较为稳定的廉洁观念投射并指引其职业生涯,作出符合教师角色的价值行为和选择,以更强韧、坚固的状态迎接道德挑战,明确自身价值选择和方向。
(二)师德建设与师德培养的必要性
生活经验表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更容易踩到大众的敏感神经。在已启动的《教师法》修订草案中,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师德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但是,师德又难以进行科学化评价与衡量,这就使得对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考察必将处于一个长期过程。只有在长期考察过程中,教师真实的道德理想、外在道德行为表现才会被真正捕捉和稳定评价,而国家的需要、社会的期待,决定了我们不能坐等教师的内在道德理想、外在道德行为及其一致性表现的自然实现、偶然实现或者随机实现。教育作为一种方式和手段,在师范生廉洁观培育和师德养成上具有一定的可为空间,师范生廉洁教育应成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的重要预备。
(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2005年,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将青少年廉洁教育纳入国家反腐败大格局中。随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纪委、教育部、监察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等,不断突出政府顶层设计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强力影响。总之,对师范生开展廉洁教育,既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廉洁国家的必然要求,承载着国家要求和社会期待,是我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顶层设计上的战略考虑。
二、师范生廉洁教育开展现状
关于师范生廉洁教育开展现状的相关内容是基于笔者的问卷调查相关统计结果。本问卷调查对象为在校师范生,共发放问卷1428份,回收有效问卷1411份。
(一)实践探索不足
1.显性课程缺失。在面向1400余名师范生的问卷调查中,“您觉得您所受的廉洁教育主要来自于哪里”这一问题的“中小学”“家庭”“社会影响”和“大学教育”四个选项占比分别为25.39%、36.79%、31.9%和5.92%。这一结果体现出与家庭、社会影响相比,大学阶段的廉洁教育带给师范生的感受及对其产生的影响较弱。目前,高校廉洁教育课程一般是以公共课形式开展,或将廉洁教育相关内容嵌入公共课框架中,并未专门开设廉洁教育课程。在现有的高校廉洁教育实践中,廉洁教育形式广泛,但过程较为零散,缺乏专门的廉洁教育教材。在包含廉洁教育内容的课程中,授课人员多由其他专业课教师兼任,缺乏专职教师。此外,针对大学生乃至师范生的廉洁教育活动多由高校的纪检监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主管,常态化廉洁教育活动缺乏专设部门。
2.相关研究不足。2002—2023年,以“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学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学者大多将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大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国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系统工程的一部分,研究其对个体、社会和国家的意义,对于“师范生廉洁教育”关注体量稍显不足,对廉洁教育效果开展持续追踪的研究成果较少,多角度、系统性研究有待加强。由于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本身存在滞后性,加之作为一种德性存在的廉洁品德无法简单评估,不能外化衡量,因此,在现有研究中,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成效评估更多聚焦于人们对于廉洁教育的直观印象、即时效果,而对于廉洁教育效果的持续追踪和深度探究较为不足,尤其是个案方面的关注相对缺乏。
3.隐性元素有待加强关注。高校廉洁教育活动虽然形式多样,但往往不成体系,缺乏有效积累,实践场域难以正常发挥廉洁教育功能,这就导致教师的廉洁观及对师范生的辐射作用无法充分展现。此外,监督制约机制具有的廉洁教育影响也缺乏关注。面向1400余名师范生的匿名问卷调查反映出,在师范生对教师产生腐败行为的归因里,“系统廉洁教育”与“有效监督机制”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且在所有的归因中比重最高。
(二)实施效果不佳
1.知识层面。总体而言,部分师范生对于廉洁和腐败的认知,停留在隐性文化、潜在教育所带来的影响阶段。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针对师范生系统讲授廉洁知识的频率不高,廉洁观念和意识未能深入师范生内心。问卷调查显示,师范生对于廉洁作为一种“美德”“品质”“规范”广泛认可,而对廉洁的历史知识、传统人物和著名事迹等了解不深,处于较为随机的学习和了解层面。有的师范生关于当前社会要求和主流价值取向对廉洁的内在约定、现行政策规定和国家意志对于公民廉洁的规约等了解不足,对国家下发的关于廉洁教育的意见规定了解不多;有的明确并认可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但是,对于腐败成因、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反腐败斗争和自身相互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刻;还有的师范生将教师产生腐败行为片面归因于“教师待遇不高”“外在环境的影响”等。
2.技能层面。问卷调查显示,师范生感受到大学廉洁教育不系统,基于师范教育专业特点、主动联结教师职业特点而开展的廉洁教育相对稀缺,他们认可廉洁教育对于形成其廉洁能力的重要性,却对各类廉洁教育和活动的支持度和参与度不高,针对国家和社会的反腐倡廉活动无法给出操作层面的高质量意见与建议。对于打击教师腐败行为和现象,部分师范生认为需要依赖于监督制约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等外部力量,对于自身能否有力抵御腐败风险信心不足,这反映出有效的师范生廉洁教育缺失。
3.价值观层面。问卷调查显示,师范生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不自觉呈现出知行不统一的状态。认知层面,师范生能够明确廉洁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体的重要意义,认可腐败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明确大学阶段对师范生开展廉洁教育“极有必要”,但在实践中,他们主动学习廉洁知识的行为较少,认为“自己只是学生,反腐倡廉开展的好坏对自身实际影响不大”,部分师范生认为,“自己对于社会整体反腐败行为没有多大影响力,不影响整体形势”“未来再了解也来得及”等。部分师范生具有明确的廉洁自律决心,但是,对开展、参与和支持廉洁教育活动的热情不高。由于廉洁教育的效果在师范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中无法显性衡量,不对个体进一步发展产生即时、深刻、重大影响,这就导致在实践中部分师范生缺乏学习廉洁知识的动力,并使廉洁教育在其价值选择中处于其他学习和业务研究之后。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师范生对腐败行为在认知层面是憎恨的,但是,实践中一旦发生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件,如通过一定的腐败行为确实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时,对于腐败的态度又有默许的意味。
三、师范生廉洁教育的目标
根据《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师范生廉洁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使师范生获得关于廉洁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师范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
(一)形成正确的认知
这里的认知一方面包括师范生应该系统掌握的关于廉洁的知识,另一方面包括自身作为师范生接受廉洁教育的必要性的元认知,它不是个体局限性的臆断,是接受系统教育后对廉洁观念和社会规范的内化。只有师范生真正习得廉洁知识体系和内容,明确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和道德要求,正确把握社会主导的思想政治方向等,把自己作为未来教师的身份与主动接受廉洁教育进行联结,才能形成关于廉洁的理性认识,对于自己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具有明确认知,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表现更加符合社会期待、师德要求和自我期许。
(二)获得廉洁的能力
形成对于廉洁正确和全面的认知,并不意味着廉洁能力的自然形成,师范生廉洁教育的目标需要关注廉洁能力的培养。廉洁的能力是指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师范生运用业已形成的关于廉洁的理性认识来指导自身实践,能够有效去分辨廉与腐,权衡利与弊,会分析社会上、网络上纷繁芜杂的事件与舆论表现,能够主动自觉抵制腐败文化侵蚀,通过个体廉洁实践和表现,有力维护教师职业形象,在磨砺中不断形成较强的道德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的心理品质。
(三)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重要内驱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对其职业的认知、情感、态度及其行为”。师范生只有对教师职业高度认同,怀有走向教师队伍的职业向往,具备成为一名教师后甘于做人梯的韧性,能够安于过一种注重精神层面自我实现的生活,以不断提升的职业认同度去匹配更高的职业幸福感、职业荣誉感、职业自尊心以及职业投入度等,才会用强大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职业荣誉感去守护教师职业的社会评价、教师岗位的信念。
(四)不断实现知行统一
认知与情感具有相同的建构机制,两者共同作用于行为。教师需要在道德追求之路上知行统一,向大众示范人的高尚和纯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引领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因此,需要通过强化师范生廉洁教育有效实践,实现师范生群体内在道德理想与外在道德行为上的不断趋向稳定,不断走向知行统一。
四、高校师范生廉洁教育路径探索
(一)系统梳理廉洁知识体系
一是要用足用好历史文化积淀中的廉洁基因、红色基因,如廉洁的典故由来、著名历史人物和相关事迹以及与百姓的生活结合情况等。二是要明确当下社会要求。例如,社会对于公民、对于教师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以及法制和诚信方面分别是什么要求,当前社会推崇的廉洁典型及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三是明确现行政策规定,包括国家对于公民廉洁的规约,党和国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四是深入了解当前反腐败形势,包括腐败对于全社会的危害、引领师范生从全世界高度了解反腐败的战略意义、党和国家推进反腐败斗争的进展以及教师行业反腐败斗争的主要情况等。五是明确教师职业与国家要求,包括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职业、教师考核等方面的文件、要求,领会新时期新征程上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等。
(二)强化情感体验和意志磨练
廉洁道德情感体验能够使师范生在理性的廉洁认知基础上,更加深切地感受廉洁的力量,从而不断为自己赋能,引领自身不断趋向廉洁。廉洁道德意志磨练则是将廉洁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真正转化为廉洁实践的关键。师范生廉洁教育需要加强对师范生廉洁道德意志的磨练,使其在形成廉洁理性认知、获得充分的廉洁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不忘初心,自觉抵制腐败,长期坚守廉洁,将为人为师原则铭记于心,落实在行。
(三)深入发挥德育环境塑造作用
师范生廉洁教育是高校德育的组成部分,高校要充分考虑并发挥德育环境对师范生的塑造作用,这种德育环境包括教师、校园、网络环境等。教师是师范生成长的重要培养者,是师范生廉洁教育的主体,直接关系到廉洁教育的成败。校园是师范生成长的基本场域。廉洁校园环境既包括廉洁主题的硬件环境创设,也包括软性廉洁文化环境的熏染。当代师范生的成长更离不开网络环境。网络涌现的教师典型、社会公布的教师职业行为典型案例等,不论正面还是负面,都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极大关注,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师范生的观念、选择和判断。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引导师范生用发展的眼光理性分析问题,厘清价值取向,并在不断直面冲突的过程中,不断自我磨练,强化道德追求,形成健康的内在的稳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
(四)上好教师职业生涯课
一方面,引导师范生理性认识教师职业。教师的形象是光辉的,其成就更多地在于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层面,而不是直接为自身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也更多体现为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层面。选择了师范专业、教师职业,师范生就要不断在学识和品德上砥砺奋进、自我完善,主动追求过一种廉洁自律的生活,让廉洁自律成为个体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稳定的内在品质和持久的外在行为,成为一种生活方向和人生需要。另一方面,要引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怀有信心。从致力于培养“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教员”最初探索,到培养“为教育事业服务的人民教师”,再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及当前致力于培养“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的百年师范教育实践中,党和国家一直重视教师的作用发挥,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基于此,师范生要通过在专业和职业上的努力,成为一名值得家长信服、学生信赖,师德优良、专业过硬的好教师,实现职业生涯更高的价值追求。
五、结 语
不论是对于个体成长、社会发展还是国家需要,师范生廉洁教育已然是师范生教育的重要板块和应有内容。当下,开展师范生廉洁教育,需要从现状出发,从系统梳理廉洁知识体系、强化师范生情感体验与意志磨炼、深入发挥德育环境塑造作用和上好教师职业生涯课四个角度强化路径探索,从而使师范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获得廉洁的能力,并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进一步实现知行统一的教育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