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报纸中最好的一个”——毛泽东高度评价《新中华报》的原因及其历史经验
孟 柯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新中华报》是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之一,承担着为党发声的重要使命。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抗战大局服务,得到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广泛赞誉。毛泽东称其为“全国报纸中最好的一个”。本文分析总结了《新中华报》在办报过程中坚守党性原则、人民立场及大局意识等历史经验,旨在为我们今天如何办好党报党刊、如何面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挑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中华报》;党报建设;历史经验
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更名为《新中华报》,该报起初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而后为适应全面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宣传需要,于1939年2月7日进行改版,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抗战大局服务,得到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广泛赞誉,在其改版一周年之际,毛泽东评价该报是“全国报纸中最好的一个”。
《新中华报》为什么在全国一众报纸中表现如此突出?毛泽东指出“其主要的原因,一是共产党办的,二是在民主政治下”,其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使命是成为“抗战的一支生力军”。今天,重新回顾《新中华报》的办报经验,深入分析毛泽东对其盛赞的原因,对我们探究如何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如何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传达中共中央政治意见的有力的喉舌”:《新中华报》为党发声的政治原则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党的机关报刊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宣传和实现党的革命理论和策略的舆论前驱”,必须具备立场鲜明的党性原则。《新中华报》在纪念改版二周年的社论中指出,它是“传达中共中央政治意见的有力的喉舌”,承载着帮助党中央向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发出政治动员和革命号召的重要使命。在发行的五年间,它报道党的理论主张、中央对于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立场、边区政府的重要施政举措以及党员的思想和社论等内容,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传播等具有积极意义。
(一)宣传党的主张
陕甘宁边区地处祖国西北,在过去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受阻。全面抗战爆发后,《新中华报》作为在边区和全国抗战军民中影响力较强的报纸,其首要任务就是传播党的政策。该报经常在头版位置刊登党中央以及边区政府领导机构成员的专题社论和重要评论文章。例如,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身份起草的《祭黄陵文》、张闻天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的题为《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的报告等。
《新中华报》还多次刊载毛泽东撰写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政论文章以及他同中外记者的重要谈话,包括《抗大三周年纪念》《必须强调团结与进步》《新民主主义论》等享誉中外的篇目。这些重要文章向国内外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边区工农业生产、群众社会教育与动员等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成功将党的光辉形象展现给人民群众。
(二)传播党的理论
《新中华报》在广泛传播党的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对于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建设而言,新民主主义理论无疑是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也是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先声。《新中华报》在传播党的理论时,尤为重视宣传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全面抗战时期,党创造性地在根据地开展以“三三制”为代表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对于支持抗战的各阶级进行了最广泛的动员。出于向边区军民宣传民主政治制度的需要,《新中华报》刊登了毛泽东的《为什么要行“三三制”》、谢觉哉的《怎样才能实现三三》等文章,对于“三三制”的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报还聚焦于宣传党中央关于统战工作和干部学习的理论和主张。西安事变发生后,《新中华报》高度关注事态发展,连续刊发《和平解决有望》《和平统一御侮救亡》《红军坚持和平统一救亡御侮政策》等文章,表达中国共产党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的政治主张。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期间以及“皖南事变”发生后,《新中华报》贯彻党中央决定,在有理有节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同时,坚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表《把握统一战线的政策》等文章,加强广大军民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该报还关心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情况。1940年6月,《新中华报》报道了延安新哲学会第一届年会召开,并刊登了毛泽东、张闻天、朱德、艾思奇等人的部分哲学研究成果和讲话内容。该报前后刊载过多篇中央党校师生的专题理论文章,进一步号召全党同志加强理论学习与思想教育。
(三)拓宽国际视野
《新中华报》不仅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还常常介绍世界各国的革命情况,宣传共产主义理论。该报在1937-1939年间持续关注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斗争的情况,出于同处反法西斯战争之中的相似境遇,《新中华报》认为要“以集体的行动,来切实制裁侵略者”。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也是《新中华报》重点关注和介绍的对象。该报经常以苏联领导人诞辰日或逝世日、十月革命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为切入点,介绍苏联的革命和建设成果。例如,在斯大林六十岁寿辰之际,《新中华报》刊发了部分领导人的专题纪念文章,介绍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还转载了苏联塔斯社电讯《苏联发表第三次五年计划提纲》等文献资料,以增强边区军民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念。
此外,在组织上,《新中华报》直属中央委员会领导,由中央党报委员会进行管理,除采编外的党务和行政关系统一挂靠在中央统战部。党中央十分关心和关注该报工作,毛泽东要求主编向仲华每天向他汇报一次工作,还经常关注未刊用稿件中有价值的新闻。
二、“为全国人民彻底解放而奋斗”:《新中华报》为群众办报的人民立场
自中国共产党报刊史上第一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创办伊始,党在办报办刊上始终坚持群众立场,将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陈云为《新中华报》改版后的第一期题词“为全国人民彻底解放而奋斗”,表达了他对该报的期许。《新中华报》不仅致力于宣传党的主张,也格外重视人民的阅读需求和生活需要。该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直观生动的图表,对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以及边区经济社会资讯进行持续报道。这种贴近群众生活的报道内容和风格,受到了边区甚至全国人民的赞誉和欢迎。
(一)关心民生问题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古往今来,民生问题一直是关乎百姓生活的现实问题,是施政者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陕甘宁边区处于三省交界地带,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加之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长期实行经济封锁,因此,边区的民生问题尤为突出,受到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高度关注。
《新中华报》的一篇社论中提到:“我国抗战是必然要获得最后的胜利。但这个胜利必须有赖于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一齐努力,始能争取它的到来。”该社论认为改善人民生活“是提高民众的抗战积极性与英勇牺牲决心和生产热忱的必要条件之一”。针对只要求群众支持抗战而不关心群众生活的论调,社论认为其“都是纸上谈兵,不近乎人情的唯心论的错误观点”。《新中华报》还刊载了邓发的《论抗战中的民生问题》一文,指出“改良民生问题和能否长期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息息相关”。
(二)聚焦边区生产
生产问题也是关乎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新中华报》除报道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情况外,还向群众介绍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应用。例如,为了推广水力生产,《新中华报》报道了安塞团结棉毛纺织工业合作社的事迹。该社由于“引排庄水渠之水至厂侧,利用水力,纺纱织布”,结果纺出来的纱“粗细均匀,拉力亦强”,而且“劳动力可节省三倍”,因此应“更谋添建水磨”。
在生产之余,《新中华报》还积极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宣传和报道群众在参加合作社后的生产成绩。例如,1940年10月26日出版的第174期集中报道了延安、志丹、固临等地各类合作社的喜人成绩,还报道了光华农场的生产事迹。
(三)贴近群众生活
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也是《新中华报》关注的对象。展览会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在一个区域内进行资源整合与政治动员的工具。陕甘宁边区举办过丰富多彩的展览会,集中反映了边区的生产建设情况和社会生活风貌。对此,《新中华报》刊登了大量翔实有力的报道。
面对丰富多彩的展览会,边区军民纷纷怀着好奇的心情前往。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举办时,“数不清的人,不断的到展览会去,从‘进口’拥进去,从‘出口’挤出来,一个个踏着轻快的步伐,堆着愉快的笑容”,极端天气条件也挡不住参展群众。“虽时值阴雨,延河涨水”,但参观纪念鲁迅先生展览会的群众“仍冒雨络绎于途,两天中参观者达六百余人”。《新中华报》的报道真实记录了各类展览会的盛况,对其进行了广泛宣传。此外,《新中华报》还经常登载寻人启事、失物招领、婚恋声明、广告漫画等贴近群众生活的资讯和内容,体现出“浓郁的人情味”。
三、“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有力武器”:《新中华报》为抗战服务的大局意识
“在任何一种革命时代,报纸常是站在战争的前线的。”作为社会信息交互的重要媒介,报纸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抗战时期,承载着社会宣传的功能。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新中华报》是根据地的舆论权威,也是抗战宣传的重要阵地,其主要任务就是进行最广泛的抗战动员。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改版后,王稼祥曾为其题词,指出该报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有力武器”。《新中华报》通过多种形式和视角,对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军民的抗战进行了内容丰富的宣传报道。
(一)报道前线战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华报》主要集中于对前线战事的报道。在正面战场,《新中华报》自卢沟桥事变开始就持续报道前线战事情况,从平津地区的战事开始,接续报道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南昌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例如,报道长沙保卫战的社论《湘北战役的伟大胜利》、纪念张自忠将军的《悼张自忠将军》等文章,展现了抗日军民在正面战场上顽强抵抗的英姿和事迹。
在更贴近边区群众生活的敌后战场,《新中华报》也发表了很多鼓舞人心的精彩报道。例如,报道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开始第一个大胜利》《平型关战斗纪实》等文章,向全国军民报道了平型关大捷、奇袭阳明堡、击毙阿部规秀等战果。而从1940年8月开始的百团大战,更是成为了《新中华报》抗战报道的重点。
(二)号召抗战到底
1940年,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相继战败,德意日三国结成同盟,法西斯实力猖獗于一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低潮时期。日军在我国北方坚持“囚笼政策”,对根据地进行持续扫荡,在南方发动自武汉会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攻势,兵锋直指重庆,企图以国际形势和军事压力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在此种形势下,为坚定全国军民抗战信念,毛泽东代中央起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新中华报》对此进行了报道,指出“这个宣言的最重要和最中心的问题,就是号召全国人民抗战到底和团结到底”。
党中央指示八路军发动大规模攻势,以此增强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倒逼蒋介石集团坚持抗日。1940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正式下达《战役行动命令》,命令华北八路军对日军发动攻势。为配合前线军事行动,实现坚定军民抗日信念,《新中华报》对百团大战进行了全方位报道。该报从攻势发动之初就开始报道战况,在1940年8月30日刊登《八路军在华北反扫荡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展开百团精兵大战,攻克天险娘子关》等文章,向全国军民宣告了百团大战的发起。之后还专门开设专栏“八路军总司令部百团大战要报”,涵盖“社论”“要报”“最近战况”“赞评与贺电”四部分,在报道战况之余阐释和说明国内外局势以及党的立场及政策,登载社会各界对于百团大战和中国共产党的赞誉。
(三)助力抗战动员
除了报道前线战事之外,《新中华报》还注重从后方根据地的角度出发,做抗战宣传和动员工作。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动员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围绕这一点,《新中华报》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宣传,在《欢送补充团上前线》《冀中民众蜂起配合八路军坚持抗战》《边区各县民众热烈参加扩军运动》等文章中报道了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前的场景,还通过刊登《小娃娃优待红属的模范》《春耕中的优红工作》《各地热烈募捐慰劳抗日军人家属》等文章,引导和鼓励群众尽力优待抗属,以稳定抗日根据地大后方,动员广大军民坚持抗战。
四、结 语
“为着更多的反映国内外之一切消息及传达我党中央一切政治主张,满足全国同胞及读者诸君之要求起见”,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作为一份新的每日发行的中共中央机关报。诚然,《新中华报》在出版发行的五年间,尚有不足之处,但其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立场,服务于抗战大局,为《解放日报》改版积累了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今天,党报党刊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报道内容要贴近群众生活,面向更为广泛的读者群体,将党的声音传递给人民群众。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时刻保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大局意识,是一份合格的新时代党报党刊及大众传媒办报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