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 第9期 陈若星时间:2020-09-29 陈若星,女,资深记者、编辑、报人,学者、翻译家、知名作家。1957年12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当过缝纫女工,从事过国家公务员、社会科学书籍编辑等职业,曾担任过《文化艺术报》总编辑。现任西安市女性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家协会常务理事、西安市妇联执委。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在全国道德模范这一国家荣誉群体中,陈若星是唯一一位同时具有着编辑、记者、作家身份的人。这样的三重身份,一方面纪录了她筚路蓝缕的报人经历;另一方面,则诠释了她勤于思考与探索、笔耕不辍的创作生涯。 21世纪初,陈若星来到一家专业报社担任领导工作。当时,这家报纸的发行量不足千份,员工的收入也只有区区几百元。于是,陈若星在报社提出,“要做雄鹰,在天空中翱翔,不与狮子、老虎、猎豹在平原山地角逐”。意为要在时政类与都市类大报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深度;并且提出了“扑下身子,面向最基层的民众,放下身段,低到尘埃中,在尘埃中开出花来”的理念。经过多年拼搏,该报纸被打造成响当当的文化品牌,美誉度大幅提升,员工的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她作为报社的总编辑,同时又一直以来是一线的记者、编辑。汶川大地震时,她曾三赴灾区;历年所获得的各级各类新闻奖项达50多次,这些都是对她全身心努力和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扬。 陈若星写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先后出版各类作品,计500多万字。其中译著有《女性 职业 家庭》《烈火与恐怖》;散文和报告文学集有《夏花秋叶》(上下卷)、《怀念昨夜迷蒙的街灯》《好家风》《麦香中,我走过平原》《俄罗斯札记》;小说选集有《山水谣》等。曾获中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中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最美陕西”征文大赛一等奖、“丝绸之路”征文大赛一等奖、西北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译著《女性 职业 家庭》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被赠送给与会者;散文故事集《好家风》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农家书屋推荐目录,并将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学习强国”平台上进行连载。著名作家陈忠实曾读完陈若星的作品后评价道:从陈若星的“审美倾向和精神坚守,可见其清醒和冷静,还有操守,非此都难以10年里不移不易且愈加坚定的精神守护”“陕西文学艺术圈里我认识的许多作家、艺术家,都被她的一支笔扫描过了,而这些人独到的创造和创造过程里的动人的细节,在我却不甚了了,读她的文章便有对这些作家、艺术家更深一层理解的效应,也对他们痴心艺术创造的精神油然而生钦敬。”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先生说,陈若星“给我留下的形象是她的脱俗,气质上的优雅与一丝不苟,为人处世上的阳光与认真。”“她的公众角色或许是一个大众媒体的负责人、记者,但是当她提起笔写作时,却是一个谦卑的学习者、求知者,她的文章永远不只是事件和人物的见证和记录者,而是一个感动者,她感动于自己所采写对象及他们在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突出成就,感恩于他们对祖国、对社会的奉献,追慕于他们的思想和人格境界。感动与感恩永远是那些记人、记事散文心灵情绪的主旋律,远离着公事公办式的冷漠,也远离着居高临下式的高傲。不仅是眼睛在现场,更有一颗求知、求智的心在现场,并把自己的感动和热情传递于万千个读者。”“她艺术化了自己的心灵和人生,又以艺术化的心灵浇铸着笔下的文字。”著名文化学者、翻译家陈孝英先生把陈若星和她的文学作品比喻为“一丛静寂灿烂的向日葵”,“是她对文学、对文化、对人类一切精神创造及其成果都怀有一种令人心颤的敬畏感。” 近年来,陈若星将更多的热情与精力,投注到中国革命历史的研究和写作之中;这源于她早年间对《八路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与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曲《英雄赞歌》的创作者公木先生的后人张菱的一次采访。《巴塞罗那雏菊》《高高的天华山》《八千里路云和月》《山水谣》《消失在风雪山麓的红色军团》《从这里出发》……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情节,顶天立地、气壮山河的人物;陈若星就这样娓娓道来,静水深流般的,为人们捕捉着那些或许越来越鲜为人知的、遥远的回响。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陈若星担任了社区志愿者。在那一段时间里,忙碌之余,西安这座城市在全民战“疫”中所呈现出的一幕幕情景,涌入她的心怀;电视里,全国医务人员驰援武汉的场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疫”的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瞬间,让她心潮起伏、夜不能寐,于是她开始动笔写作。《窗外》《城墙下的夜与昼》《提灯者》,是她完成的战“疫”小说三部曲。三篇小说,构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西安人民全民战“疫”的图景。小说中的人物,有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社区党支部书记、网格员、志愿者、快递小哥、公交车司机、保洁员,还有非常时期坚守在超市、便利店、快餐店、药店的工作人员,以及自觉宅在家中参与抗“疫”的万家灯火中的社会大众。作品传递出隽永深厚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诠释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疫”必胜的坚强信念与不屈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