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 第8期 陈先红陈先红,女,1967年生,湖北黄陂人,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卓越学者特聘教授”,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中国外文局-华中科技大学部校共建)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兼公共关系分会会长、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新联会副会长兼网联会会长、湖北省委宣传部首席智库专家、SSCI期刊特刊联合主编。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招标课题《讲好中国故事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已出版著作教材近20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SCI论文4篇,CSSCI论文3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10余篇。
陈先红教授主要从事公共关系、广告与品牌、国家叙事和战略传播研究。在高水平教材编撰、基础理论建构、公共关系跨学科融合研究、学术成果转化、学术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她主编的《中国公共关系学》(上、下)是中国首部公共关系学科奠基性的理论工具书,她是中国公共关系生态论学派创始人,专著《公共关系生态论》被誉为该领域的“标志性成果”,并荣获“改革开放与公共关系四十年影响力著作”。国际知名公关学者Michael.Kent称:“她不是仅仅复制了西方的理论,而是试图发展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理论”,主编Maureen Taylor说到:“陈先红教授对中国公共关系提出了独创性的、与文化相关的理论。她的‘公共关系生态论’‘积极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太极模式’等研究成果对公共关系理论做出了独特贡献,这些概念和模式正在对公共关系学术研究作出全球性贡献”。
30多年来,陈先红教授的研究历程可划分为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88~2000年),其研究旨趣为广告、企业文化、品牌传播。曾主编或参编教材7部,作为第二主编的《CIS教程》是国内第一本CIS教材;《广告策划创意学》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陈先红教授也是国内较早从事公共关系教学研究的学者,参编全国通用教材《公共关系案例》(修订版)及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公共关系学》。 第二个十年(2001~2010年),其专注公共关系学术领域,从事公关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研究,注重搭建公关广告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先后出版了6本公共关系著作与教材,独著有《公共关系生态论》《公共关系学原理》《现代公共关系学》《关系范式下的公关研究》,主编《新媒体与公共关系研究》《危机管理与整合策略传播》。期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政府调控新媒体的公共关系策略研究”(08BXW026)。2007年,作为第一发起人,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创办“公共关系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PRAD),随后台湾世新大学(2012)和香港浸会大学(2016)陆续加入。迄今PRAD已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13届,成为泛亚太地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交流平台。 第三个十年(2011年~至今),其以公共关系应用研究和专题研究为重点,逐渐扩展到战略传播和国家叙事等研究领域,在更大、更高的知识范围内进行学科平台建设和跨学科融合研究。2013年,作为公共关系学科学术带头人,创办华中科技大学二级学科目录外,自主设置的公共关系学科博士点是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公共关系学博士点。2015年,牵头成立了国家二级学会组织“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分会(PRSC)”并出任会长,连续三年,PRSC学会在中国新闻史学会22个二级分会中蝉联“优秀二级学会”。2019年11月,她被推举为国家一级学会组织“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得“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元叙事传播战略”(16BXW04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招标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研究”(17JZD038),中国外文局委托专项课题“中国好故事评价标准体系暨100个中国好故事母题数据库研究”,并创造性地把以上部分研究成果转化为智库服务产品和执行标准。自2017年至今,陈先红教授作为总策划发起并组织了“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该大赛举办三届,成功上升为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外文局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学术支持、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分会特邀协办的全民参与的官方赛事,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30多年来,陈先红教授自称“公关守望者”和“学术游牧民”。她曾说:“在公关麦田上,我守望最现实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陈先红教授结合国际视野和本土特色,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围绕Research in Public Relations(操作研究)、Research on Public Relations(本体研究)、Research For Public Relations (建构研究)三个理论层次,对公共关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具体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不断引领中国公共关系学科在更广泛、更高维、更隐性层次上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王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