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进化论下的“元宇宙”
郭钰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摘要:保罗·莱文森提出的媒介进化论为我们畅想和预测下一代媒介的特点提供了一个理论范本,本文从该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近年来新出现的“元宇宙”这一媒介的特性,旨在探讨“元宇宙”接替互联网成为下一代媒介的可能性以及它在媒介竞争中的优势。
关键词:媒介进化论;元宇宙;补偿性媒介
一、媒介的进化之路
(一)媒介进化论
媒介进化论由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标志性人物保罗·莱文森(以下简称“莱文森”)提出,他将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为A、B、C三个阶段。A阶段为前技术阶段,该阶段所发生的一切传播活动都是通过人类自身感官呈现出来的。在这个传播阶段,人们的感官是协调、统一的,但互动交流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B阶段技术的不断出现,并且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使用该阶段技术主要是为了突破时空局限性,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丢失了真实环境中的许多元素,如色彩和动作。在这个传播阶段,人类感官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被打破,文字与印刷将人类的视觉感官单独“提取”出来,人的整体感官被分解。C阶段复杂技术的出现,在突破时空局限的同时也在尽力还原B阶段丢失的真实环境中的元素。C阶段是对B阶段人类感官缺失的补偿,即在保持时空延展的同时尽量还原真实环境。媒介在进化过程中力求重新恢复人们感官的和谐、统一状态,C阶段的媒介应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不加损失地获取真实环境中的声音、感觉、色彩和动作等一切信息。
在媒介进化过程中,跨越时空和重现前技术时代环境究竟哪个更为重要,莱文森也作出了回应:“一种媒介,如果它具有后代媒介所不具备的、跨越时空界线的延伸特性,那么这种媒介即使不能真实地再现现实世界环境,也能够存活下来。”这表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介在跨越时空方面的重要性要大于重现前技术时代环境。突破时空限制是B阶段技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石刻、印刷等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时空,让信息可以更加快速、广泛地传播,深刻影响了社会的运行方式。
莱文森将技术的发展方向总结为符合人性化趋势。媒介的人性化趋势要求下一代媒介在延伸时空的情况下,要比现行媒介更大程度地还原前技术时代环境。C阶段中媒介的使命是在继承B阶段媒介技术延伸时空任务的同时,再现前技术时代环境。印刷技术的出现被认为是B阶段技术的巅峰、C阶段技术的开端,两个阶段在印刷技术出现时完成了交接。在C阶段保持时空延伸特性的情况下,更符合人性化趋势的媒介将在与其它媒介的竞争中存活下来。比如,摄影、电影、互联网、VR等技术在保持对时空延伸的同时也不断还原前技术时代环境,从静态到动态,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三维,这些技术力求更加真实地还原前技术时代环境。
(二)媒介发展进程
媒介的更迭与发展进程符合莱文森所提出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人类在媒介进化过程中也始终进行着理性选择。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是对过去媒介某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偿,但又存在新的不足等待下一个媒介再去补偿,比如,文字是对稍纵即逝的口语的补偿,电报是对文字空间传播能力的补偿,摄影是对眼前转瞬即逝的图景的补偿。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几乎集合了之前所有媒介的特点,让文字、照片、视频等可以迅速、广泛地进行传播,属于一种复合型媒介。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较大程度地还原了前技术时代环境,并且让每个人都拥有了发声的权利,能够及时参与互动,从而形成了双向传播格局,这是对之前一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单向传播模式的补偿;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我们所看到的信息都局限在二维层面,且几乎未涉及对嗅觉、味觉和触觉的还原,在还原前技术时代环境方面相较于视频、照片、文字没有很大进步。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出现使得交流互动不再局限于人与人,延展到了人与物、物与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进步,是媒介技术的飞跃,让技术工具开始有了人的属性和判断能力。
按照莱文森的理论,对媒介生存来说,小范围精准地再现前技术时代环境要比大范围模糊地再现更具优势。VR、AR等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局限在某个特定环境中时能够得到更逼真的感官体验,在还原前技术时代环境的精准度方面较之前的技术有所提升,但缺陷在于受设备影响不能随时随地使用,也不能很好地实现人与人的互动。VR、AR难以成为普遍性媒介不仅因为缺乏互动性,还在于它们包容的媒介不够多。尽管如此,它们所具有的沉浸式传播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真实世界的环境,将各个时间、各个地点的各种景象以非常逼真的模样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特点必将被下一代媒介所吸收。
现阶段出现的新媒介既要包容之前所有的媒介,还要具有互动性,在继承互联网所有特点的基础上补偿其不足,继续完成C阶段媒介技术最为艰巨的任务,即更加逼真地重现前技术时代环境的各种元素,成为一个超级复合型的、强互动性的、极大延伸时空的、最大程度再现真实环境的新一代革命性媒介。如此看来,“元宇宙”似乎是最符合所有特征的下一代媒介。
二、“元宇宙”的到来
(一)“元宇宙”的概念及定义
“元宇宙”概念最早由作家史蒂文森在科幻小说《雪崩》中提出。随着FaceBook更名为Meta、Roblox作为“元宇宙”第一股上市、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以及各路资金疯狂涌入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元宇宙”概念迅速火爆全球,学术界、商界也在热烈讨论,“元宇宙”一词成为了2021年度流行用语。
关于“元宇宙”的实质众说纷纭,目前尚无权威、准确的定义。究其根本,“元宇宙”可以说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来的对现实环境进行再现的虚拟世界。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是,“元宇宙”并不是单纯的大型实时在线虚拟游戏,而是有可能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虚拟社会的2.0版本。互联网只是让我们部分地进入虚拟社会,我们的工作、娱乐、社交、看病就医等大多还是要在线下完成。“元宇宙”时代到来后,我们将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实现充分的线上化,可以像在现实世界一样工作、生活、娱乐、购置财产等,会拥有一个全真模拟的“第二社会”,也将催生出全新的“元宇宙”文化。
(二)元宇宙的特点
MatthewBall将“元宇宙”的特征总结为四点:1.“元宇宙”必须是跨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2.“元宇宙”必须能够形成一个成熟的经济体;3.“元宇宙”要提供远超之前媒介的交互性,要达到现实世界中面对面交流的程度;4.“元宇宙”的运营必须多方参与且不能私有化。喻国明教授认为“元宇宙”有四大核心属性,“1.与现实世界的同步性与高拟真度;2.开源开放与创新创造;3.永续发展;4.拥有闭环运行的经济系统”。两位专家对“元宇宙”核心属性的看法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和重叠性,因此,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元宇宙”世界是开放的、高度逼真的、有着完善的经济系统和经济模式的、永远在线的未来新世界。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而不是它所传递的内容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在影响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塑造着社会形态,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元宇宙”的到来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生活方式、社会运作形式、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进行重塑。
现在看来,“元宇宙”似乎近景尚远,对我们而言还只是一个科幻世界、一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的生活方式,但与“元宇宙”有关的技术和能够促成“元宇宙”到来的手段在不断发展,正逐步拉近着我们与“元宇宙”之间的距离。“元宇宙”不只是某一个技术,而是一系列人类先进技术的集合所创造出来的更先进的数字媒介,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电子游戏等技术都在为“元宇宙”保驾护航。“元宇宙”重新定义了“在场”和真实环境,在“元宇宙”世界中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数字化身,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他在场的地方就代表着我也身临其境,我可以拥有如同在物理世界实际到场一样的感觉。“元宇宙”对真实环境的定义也将略不同于物理世界,科学技术在“元宇宙”世界中所模拟出来、创造出来的环境就是那个世界的真实环境,也就是说“元宇宙”世界创造了一个相对于数字世界来说的“真实”环境。
三、作为下一代媒介的“元宇宙”
媒介进化的历程已经走到了如今的互联网、VR/AR、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媒介技术这一步,那么下一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媒介必将囊括上述所有媒介的优点,将它们融合成一个超级媒介,并对每个单一媒介作出补偿。一言以蔽之,下一代媒介要同时具备融合性、交互性、沉浸性等特点,也只有兼具这些条件才能成为下一代普遍性媒介。
“元宇宙”很好地融合了互联网的交互性、融合性,VR/AR的沉浸性、逼真性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化趋势,在这个线上世界中,它的重要性是等同于线下世界的。与我们在互联网上使用的文字、语音、视频等交流方式相比,“元宇宙”将更进一步,使代表各人化身的数字人能够在这个线上世界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面对面地“真实”交流,交流者能够捕捉到对方的表情、语气、动作、体态等信息,获得沉浸性的、调动所有感官的交互性体验;在那里,我们能够操纵自己的数字人穿越空间、时间,去回顾历史、见证历史。因此,“元宇宙”符合莱文森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的下一代媒介所必备的要素和特征。
四、对“元宇宙”的警惕
(一)技术对人的主体性的挑战
莱文森认为,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是技术适应人,是人的需求决定着媒介的进化方向。他的理论充满人文关怀和技术乐观主义,我们也应以人为中心、为尺度去衡量媒介的发展。纵观媒介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媒介的发展其实就是在不断给人类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从这个角度看待技术的发展,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便是“元宇宙”是否促进了人类的自由,是否还在人类的掌控范围之内,是否对人类真正有益。
“元宇宙”看起来更像是为我们的数字化身人准备的世界,比起现在的媒介技术,“元宇宙”更加真实地再现了前技术时代环境,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人们必须接受一个人机共生的世界、一个完全沉浸式的虚拟世界。麦克卢汉曾说过,“电力技术到来以后,在人的身体之外延伸出(或者说在体外建立了)一个活生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发展意味着一种拼死的、自杀性的自我截除,仿佛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失去保护,人体器官已经不再是它的缓冲装置。自从印刷术发明以来,人体器官功能相继实现机械化。这样的社会经验太猛烈、刺激性太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无法承受这样的经验”。互联网这个相对于“元宇宙”而言较为初级的虚拟空间的出现,已经让部分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如今,手机似乎已经成为了现代人一个新的智能器官,人们通过手机进行交流、娱乐、获取信息。技术带领我们走向了越来越便捷的生活,但是这一情况似乎也是不可逆的。“元宇宙”可能会将这一2情况推向极端,那将是一个人类与技术相融合的社会,一个人类生活深深嵌入技术的社会,那时的算法技术进一步升级,机器将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人类的“新器官”。我们不禁要思考,当人的主体性中融入了技术因素,会不会对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定位产生影响。
我们曾经是技术的征服者和掌控者,但在与技术深度融合的现代社会,技术由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逐渐转变为将我们限定在它设定的社会关系中,这让我们不得不对技术产生警惕。
(二)人文主义与技术发展
新技术的出现虽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技术并不是历史前进的唯一推动力。“如果这条路上没有能够促进人文主义发展的,一系列由制度、语言、文化共同构成的社会组织系统常伴左右,那么不仅技术的发展难以为继,甚至由此牵引的人类历史都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通过给技术铐上人文的枷锁来维持人的主体地位,这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是越来越困难的。
但莱文森似乎仍然乐观,2019年他在采访中说:“技术所带来的文明的进步实实在在正在发生,正像我们不会说生物进化是一种乌托邦一样。再次强调,我所做出的这一判断是基于对技术进化过程的一种总体性观察。”从这方面来看,莱文森着眼于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和生活便利性。
胡翼青认为,在现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人为中心和主体的人文主义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对这个时代的阐释力。这意味着以人为尺度不再能够解释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人性化趋势的失效。技术的发展不再只是为了适应人的需要,还要适应技术自身的需要,技术的接续发展将不断验证这个命题。或许在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巨大的历史惯性已经使“刹车”失灵,又或许技术最终会取代人类所有的劳动,让人聚焦于精神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审慎的态度来看待技术的发展,在利用技术时始终保持人文主义思考方式,在技术与人文的互动发展中要让人文引领技术,而不是让技术改变人文。
五、结语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的加速不断催生出各种新型媒介,相较于从语言到文字、从文字到印刷时代的发展,科技爆发式的增长加快了媒介更迭的速度、加深了媒介竞争的残酷程度。下一代媒介不仅要能够延伸时空,还要在重现前技术时代环境方面较其它媒介有较大的提升,这样才能在媒介竞争中生存下来。互联网的出现使媒介同时具有了互动、融合属性,这给下一代媒介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们都在期待着媒介进化历程中那个能够代替互联网的超级媒介出现,“元宇宙”就是其中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虽然“元宇宙”本身还处在发展阶段,但是技术完备条件下的“元宇宙”很可能就是媒介进化之路的下一个里程碑。